波愛修斯(Boethius,480—524),歐洲中世紀初期罕見的百科全書式思想傢,在邏輯學、哲學、神學、數學、文學和音樂等方麵都做齣瞭卓越的貢獻,有“最後一位羅馬哲學傢”、“經院哲學第一人”、“奧古斯丁之後最偉大的拉丁教父”之稱。他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在東哥特族國王狄奧多裏剋手下擔任公職,因被指控謀反而入獄並被處決。《哲學的慰藉》是他在獄中寫下的不朽名篇,采用對話形式,以明晰的思想和卓越的哲學纔華,探討瞭幸福、善惡、命運和自由意誌的性質。
本書既是一部論述哲學和神學問題的經典名著,也是文學史上的偉大篇章,以散文與詩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獄中絕境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涉及命運與天命、上帝的預知與自由意誌、上帝的永恒性與時間等重大問題。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善與惡,幸福與快樂,波愛修斯和他心中的智慧女神的對話錄。俄耳甫斯的故事從小時候看到現在,無論是神話、奧登的詩、還是波愛修斯的對話,那迴頭一看近乎失魂。
评分藉著哲學女神之口告訴人們關於無常的真理,唯有嚮內求纔能獲得幸福。規避天意與自由意誌的矛盾,隻能把上帝設定為全知而非全能。讀文論史到新柏拉圖主義的部分,迴應著當初《長青哲學》激起的興奮,剛好Dr. Nokes在課上也談夢境啓示的天命和自由意誌的關係,這書也是最近的命定之書呀。
评分抒情性
评分獄中之言,中世紀早期基督教哲學傢的慰籍之語,其中人文主義色彩和理性主義光輝閃耀在黑暗的時代中。 上帝非至高無上的神,而是自然的、理性的、不可抗的規律,規律是絕對的,但人可在固定結果之下擁有完成過程的自由。 人心嚮善,真正的幸福即是善,惡人與善人,目標是相同的,手段是不同的,惡人則永遠達不到最終目標——心靈的幸福與安寜。 真正的幸福不在物質與名望,更不在他人,而在於人自己,人自己就是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 翻譯略差
评分波愛修斯的《獄中雜記》,老調重彈,探討瞭善與惡的問題,論正義,論命運,論自由意誌與必然性。用同心圓解構解釋上帝的至高善與命運無常。波愛修斯將認識能力分為感覺、想象力、理性與智慧,但是理性屬人,智慧屬神。上帝是一個靜觀的永恒存在,永恒在場。有意思的是,波愛修斯認為每一種對象得到認識,不是作為其本性的結果,而是作為那些理解它的人的本性的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