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
◎ 編輯推薦
1.陳丹青首部訪談集,瞭解藝術、文字之外的陳丹青。
2.特彆收錄王安憶、陳丹青五萬字深度對談。
本書是陳丹青近年來接受采訪或與人對談所整理齣的文字,精心挑選後結而成集,書名“談話的泥沼”似乎暗喻瞭交流的不可能,書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瞭這種媒體狂歡與個人錶達之間的談話睏境,這種陷入“泥沼”的狀況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麵,書中的大部分篇章則反映瞭在去除媒體預設立場之後,交流的可能與必要,比如陳丹青與王安憶的對談,兩人的思想和學識互相激發與闡釋,讀來很有收獲,這是一本有內容的對話錄,同時也是對對話本身的思考。
对陈丹青最初的认识,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现在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陈画的西藏主题的一组绘画作品。虽然说不错,但是很难从画里读出更多,更深层的东西。之后就是网络时代中,陈丹青和梁文道等一众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搞在一起。虽然名曰只是谈艺术,但是话里话外,都对一些社...
評分由广西师范大学今年1月出版的《谈话的泥沼》一书,收录了文化学者陈丹青的各类访谈。其大部分文字曾见诸报纸杂志,时间跨度从2003年到2013年不等。陈丹青承认:“当它成为一本书之前,是电脑里的一大堆文件,我不知怎么办,最后才想出这个办法,把访谈归成一本算了。” ...
評分 評分表白丹青老师。 感谢理想国。知道陈丹青这个名字大概得有二十年?而真正爱上是在理想国的局部。道长真是大善人,交好的也都是妙人儿。 局部第一季使我这个画圆画不圆、画线画不直的美术白痴一下子看入迷。本来因为丝毫不会而对会画画的人只是盲目崇拜,却没有学习过一点知识,...
評分以前一直觉得,或许职业是什么,就该干什么。陈丹青首先是个画家,就应该好好画画,不要掺和那些与画画无关的事情。 最近一段时间,他被推到风口浪尖。于是想起来不久前买的这本书,是该扔掉(谁叫他不务正业),还是应该送给他人(谁叫他不务正业)。花了2个晚上看完了,决定...
記者的訪談采訪水平真是高下立判啊,有些提問簡直不知所謂,難怪陳丹青說訪談是陷阱,在這樣一次次的采訪中,漸漸沉入話語的泥潭。相較之下,倒是很喜歡李宗陶的《藝術與野心》一文。與王安憶的對談《當代中國電視劇漫談》也很精彩,並不局限於電視劇,而是有關於藝術、生活、電影、小說種種思想的碰撞,如陳認為“生活是藝術的贋品”,而王則認為“藝術是烏托邦,完全不可實踐”。
评分陳丹青能說,會說,精明(看他在訪談中對提給他的敏感話題的處理方式!),語感好,是常在大眾媒體上發聲的,藝術鑒賞能力比較高的文化界名人。盡管談繪畫之外的藝術也隻是高端票友水準,無力提供更準確深入有獨到見解與分析,但——這裏不是要黑王安憶老師——讀完占1/3篇幅的陳王對談後,相較之下誰的品味更佳,眼界更廣真是一目瞭然(實際上讀後我對王老師已經黑轉路人…)。書中其他的訪談,不精彩,大部分問題不著邊際,陳丹青的調侃譏諷(可以理解)和避重就輕的態度也談不上不誠懇,當然,這也是精明的一種錶現。
评分好,印象深刻的是《經驗與錶達》一節,一針見血
评分一個人講瞭真話,並不是因為他講瞭,而是因為他所講的話更靠近大眾所認知的“真”
评分草草一翻,其實這種訪談也就適閤草草一翻瞭。“張愛玲的話有道理的——齣名要趁早,你早早過瞭虛榮一關,此後可以比較沉靜自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