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科技互联网批评家,《新共和》杂志编辑,《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Slate》等媒体的特邀专栏作家。他从技术、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去讨论科技对现今世界的影响,以引导人们更理性、更全面地思考科学技术。已出版的中文作品:《iGod》、《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
已翻译的作者长文集合:http://dajia.qq.com/user/evgenymorozov
◎本书隶属于东西文库:
东西文库(West & East Library)致力于「第三种文化」(TTC)的思考、传播与交流;注重在互联网、科技、商业、媒体、电子阅读等领域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电子出版,版权引进、策划,文化论坛等。
现已出版《失控》《网络素养》《数字乌托邦》《字体故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等图书。
◎作品简介: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科技与“大数据”将更大规模地、无微不至地介入我们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数字化生存的诱惑就在于,人们企图使用技术手段(例如最流行的量化跟踪或游戏化)去“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犯罪还是腐败,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肥胖症。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提出一个问题:一旦道德、伦理和公共事务等问题被所谓的「技术」重构,变得简单可控,世界将变成什么样?作者的批判思维无远弗届:从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到Google的埃里克·施密特、微软工程师戈登·贝尔,再到网络理论家克莱·舍基,远至麦克卢汉,近至凯文·凯利,没有一个人能逃过莫罗佐夫的质疑。
作者表示,只有当人们对“技术解决方案主义”进行仔细审视并承认制度的瑕疵时,技术才可以被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本书为那些“臣服”于硅谷产品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我们看不到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就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技术」。
◎推荐:
《纽约时报》2013年度推荐图书。
他的新书就像砂纸,用来打磨那些“互联网权威人士”的作品。
——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赛博朋克的定义者、《差分机》作者
一个清晰可辨的理性之声,对当下嗜新狂病症(neomania)的批判性思考。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鹅》作者
读这本书,就好像你在一个宴会上迟到,却发现一个博学的客人正在滔滔不绝。莫罗佐夫在和你从未谋面的人争论,引用你从来没读过的书,并援引海量信息源,以至于你会在桌布下偷偷用iPhone搜索查询。他把矛头指向权威人士、硅谷,甚至任何使用帕洛阿尔托邮政编码的人,还有那些在TED大会上颁布的金科玉律。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科学家们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山顶的时候,总发现哲学家们早就在那里等着了。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用哲学的观点去批判如今盛行的技术至上思潮和倾向。 作者提出,虽然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它也同时也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一切“问题”都应该有“解决...
评分 评分在硅谷,莫洛佐夫是一位很另类的观察者,在硅谷一片歌颂技术至上的声音中,他果断的发出一个技术至死的理论,引发媒体热议,却也树敌无数。2009年的TED演讲中,莫洛佐夫直截了当的说道:互联网并不能促进民主,反倒会助独裁统治一臂之力。这句话在某些国家已经得到了验证。接下...
评分 评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科学家们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山顶的时候,总发现哲学家们早就在那里等着了。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用哲学的观点去批判如今盛行的技术至上思潮和倾向。 作者提出,虽然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它也同时也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一切“问题”都应该有“解决...
知乎介绍的。反思技术发展,破除技术至上的迷信。
评分看看
评分技术改变不了人类的弱点,技术解决了问题同样引起更多的问题,看了这本书让我想起黑客帝国,完美的人类根本不可能存在,人类的创造力恰恰就是来自人类的各种弱点。
评分可能我水平太差,可能作者故弄玄虚,可能翻译生硬拼凑,读起来真的很差
评分在我们的政治、个人与公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漏洞都是漏洞,有些“漏洞”反而是特色。无知可能很危险,而无所不知可能同样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