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

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慧瑜,1980年生於山東鄆城。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供職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中外影視文化研究、媒介批評與大眾文化史。出版專著《主體魅影:中國大眾文化研究》、《文化魅影:中國電視劇文化研究》、《歷史魅影:中國電影文化研究》、《當代中國的文化想像與社會重構》、《打開鏽住的記憶:影視文化與歷史想像》、《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等。近些年在《讀書》、《開放時代》、《文藝研究》、《電影藝術》、《人民日報》、《南風窗》、《二十一世紀》(香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灣)等發表論文、評論若干。曾獲2016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九屆“學會獎”著作類(專著)一等獎、2014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理論評論獎論文三等獎、第一屆華語電影研究優秀論文二等獎。擔任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香港電影委員會委員。2015年至201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從事訪問研究工作。

出版者:秀威資訊科技
作者:張慧瑜
出品人:
页数:316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28
价格:NT$3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326220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当代中国 
  • 张慧瑜 
  • 大众文化 
  • 台版 
  • 2014 
  • 电影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评分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评分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评分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评分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