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1959年-),男,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六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阿来从《尘埃落定》,到《旧年的血迹》,到《格萨尔王》,再到《瞻对》,仿佛是一步一步深入,在虚构艺术与现实写作之间磨砺笔锋,最终以非虚构的方式写出了《瞻对》。这部作品以“瞻对”这个小地区为线索,牵动了川、康、藏这一巨大地域的嬗变。然而,这又不是一个纯粹...
评分阿来从《尘埃落定》,到《旧年的血迹》,到《格萨尔王》,再到《瞻对》,仿佛是一步一步深入,在虚构艺术与现实写作之间磨砺笔锋,最终以非虚构的方式写出了《瞻对》。这部作品以“瞻对”这个小地区为线索,牵动了川、康、藏这一巨大地域的嬗变。然而,这又不是一个纯粹...
评分瞻对,是一个不易融化的铁疙瘩。而历史,是我一直没有融化的铁疙瘩。对于一个历史是硬伤的人来说,《瞻对》对我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藏地的传奇。而且有《尘埃落定》的阿来这个名字作为保障,这个瞻对的故事一定不会差。 藏地,以往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有对于生命的...
评分不是小说的小说 三年前,曾与吴花果一起绘制想要一起去的城市的地图。记得自己郑重其事地把“西藏”单独列出,用极大极显眼的字体标注。接下来的时日,每去过一个地方后,我都会在那个地名后打个勾,并要求吴花果写一篇文字记录。可是,“西藏”却一直缺少一个勾的陪伴,孤零...
评分不是小说的小说 三年前,曾与吴花果一起绘制想要一起去的城市的地图。记得自己郑重其事地把“西藏”单独列出,用极大极显眼的字体标注。接下来的时日,每去过一个地方后,我都会在那个地名后打个勾,并要求吴花果写一篇文字记录。可是,“西藏”却一直缺少一个勾的陪伴,孤零...
这还是写《尘埃落定》的阿来么。。。作协副主席这种title果然是毁人用的啊。我知道这不是小说,是“非虚构文学作品”,还得了某大奖。问题是:只是从史书里摘引翻译,时不时还说我发了条微博之类,擦,真的过得了自己这关么?!
评分这样写法的非虚构。。引万千句史料又无一注释,是为了和学术论文分清界限?
评分作为小说来讲,不值得看。没有立体的人物、情节,甚至对话。但是,可以当成一种对于史实的回溯,其中有一种“内涵”的解析值得尊重。西藏倒底是谁的?四星给的是写作初衷。
评分阿来在这部作品里充满了对自己民族的反省,无论哪个民族,有反省的精神,都是很好的吧。
评分本来以为《瞻对》是小说啊,应该和《尘埃落定》差不多吧。可是这次我感觉是在读报告,读论文,那么多引用的皇上奏章批复,累都累死了。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这就是我最大的观后感了。必然性,然后再加上很可笑的偶然事件,促成大事件的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