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单看这以评注为主体的四板块结构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据说纳博科夫是在翻译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过程中产生了灵感,其注释部分的页码超出译文部分达十倍之多。作为一个前卫性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这种以评注为主体的互文结构,反映了纳博科夫的一个观点:“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读品】罗豫/文 “微暗的火”,典出莎翁悲剧《雅典的泰门》,意指月亮偷窃太阳的光辉,反射出微暗的光芒。如今,各种打着文学研究旗号的藤藤蔓蔓,攀附在文学大树上借光借景,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与其直接挑战珠峰,中国当下的学术工匠似乎更喜欢“抢占山头”:你去搞别人没...
评分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整整拖了三个多月,终于把这本迷宫一样的书读完了。不知为何,读此书的过程总被各种事情打断,而一旦被打断我便没有毅力一口气读下去,于是搁置在那里,看别的书去了。也许,读此书正如潜水,必先深深吸好一口气,鼓起勇气猛扎入水底,入水越深,才越能体...
评分《微暗的火》,这部文学史上的奇异之作。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构成。著名诗人约翰·谢德被一名罪犯误认自己是判他入狱的法官枪杀,而谢德的邻居——教授查尔斯·金波特真实身份则是俄罗斯以北的白色国度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一直希望谢德将自己关...
评分读了几本纳氏的书,《洛丽塔》、《普宁》...还不错,但《自斩首之邀》开始,我就有一个个感觉,那就是老觉着纳氏看着我们为他的作品头痛而暗自偷笑——“你们费尽心思地想找寻些什么?那只是我丢弃的一团乱麻。”
评分词典式,联想记忆,有趣。
评分老纳要求读者必须有丰富的文学修养,精通多种语文,又得是个头等诗人和福尔摩斯,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特强的记忆力。好吧,这本书不是写给我的,太忙太浮躁,没有整片时间投入其中是没办法沉浸于故事中的,与我而言,这只是一部形式重于内容的负有盛名的作品,仅此而已。
评分与纳博科夫大战一千回合,卒。这个形式太酷炫了,以至于我从头到尾都能感觉到他老人家对我的嘲笑。
评分词典式,联想记忆,有趣。
评分非常新锐的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