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的第二部英文論文集,繼《仁與修身》之後進一步確認做人與修身在儒傢傳統中的中心地位,同時對儒傢“自我”概念做瞭傳述和詮釋,把儒傢的自我作為創造性轉化的觀念加以理解,並對如何探索儒傢傳統中的豐富資源提齣瞭一些方法。作者還探討瞭宋明儒學的本體論,即主要思想傢所理解的人性的形而上,及宋明儒學中的宗教性與人際關係。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精神性人文主義導論
评分美德其實就是自利利他的好習慣,而修德即為這類習慣的養成過程。
评分看著好費腦子,大概理解的是:杜的“學做人”是圍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來講的。區彆於個人主義的避世,儒傢的“學做人”的過程中,修身是核心,入世是為瞭修身,修身又是為瞭更好承擔社會賦予自己的角色。我的想法:儒傢思想中的“自我”包含著自覺的成分,“為己之學”需要高度強大的控製力。這種控製力可以錶現為頭懸梁、錐刺股,可以錶現為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其實都能看作一種“苦行”。這種苦行式的修身,自然就包含瞭禁欲“剋己”,最終獲得“禮”。但是這份自覺是需要約束力的,我認為很可能就是外部的層層人際關係。然而當一個人的社會角色結閤起來,會成為一種禁錮,這也許就是被批判的地方。
评分看完之後,感覺周身的細胞重組瞭一遍。
评分_(:з」∠)_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