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和人类学斯特林教授、农业研究计划主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其研究兴趣包括政治经济学、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农民政治学、革命、东南亚和阶级关系等。主要著作包括《马来西亚的政治意识形态》(1968)、《比较政治腐败》(1972)、《农民的道义经济学》(1976)、《弱者的武器》(1986)、《统治与抵抗的艺术》(1992)等。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美国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于1976年出版的有关农民问题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斯科特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随后,作者从东南亚的缅甸和越南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特别是农民的反叛和起义入手,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巨大冲击。作者据此认为,贫困本身并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农业商品化和官僚国家的发展所催生的租佃和税收制度,侵犯了农民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感,迫使农民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地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就如两把不同的天平衡量着行动的意义和结果,但是也并不是说农民就没有经济理性,只是受制的条件和因素太多,为了生存,不得不规避风险,以期获得稳定而可持续的收成,于是采取生存理性的选择原则。有人说,农民是温和的,逆来顺受的。这句话在一定前...
评分先摘录书中的一些观点: 如果能降低风险,剥削程度高也能够接受。 地主要经常为农民提供帮助,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大地主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只是定期到农村收租,农民原有的保护网被破坏。 在乡间,地主如果对农民过于刻苦剥削...
评分题目是阅罢全书后的综合感想,不妨采取剥离稀释的方法来将提炼的感想发散开来,去解述本书。 “郎情妾意”的香艳是我故弄玄虚,只想借用来表达双方互动关系的主观认定和满意,以及对彼此所分担的权利义务的清晰而模糊的默契。“剥削”在此是个中性词,因为某些学说理论对某些...
完善的因果推论。
评分斯爷此书给我的感觉和当年读完《逃避统治的艺术》一样痛快。本书虽然着眼于东南亚,但我觉得似乎也能应用于中国。之前看到过一个夸赞西欧的固定交租制是其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之一,因为人道、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云云,看本书就知道未必如此,被痛骂的比例交租制其实是暗含着灾年保险的。考虑到东南亚气候,特别是台风,我想始终采取这种确实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是有其无奈但强大的合理性的,则西欧顺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真的有太多偶然因素了,没那么必然。关键是农民不傻,把这份保险通过社会舆论变成了社会规则,地主乡绅必须遵守,否则就没有统治的合法性。本书没有明言的改变来自西欧殖民者,单一作物经济和全球市场让比例交租存但保险失效。真正应对之道是工业化分流农业人口,并有强力国家保证全球市场发言权,但这些殖民政府是不会给的。
评分[1901]补标
评分着重讨论了东南亚农民的农业收入、税收和地租等问题。在书中讨论的核心是农民基于生生存目的而建立起得的道义模式。这种道义模式包括:互惠的行为规范、生存的基本需求稳定与安全的保障,以及建基于道义模式上的村庄共同体,以及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剥削”关系。
评分研究的问题很重要:在市场经济全面入侵的情况下,生活在生存线边缘的农民会厌恶风险从而拒绝市场化的危机,同时以生存安全核心构建的社会正义准则也会面临挑战,此时的小农只得造反。换言之,农民的政治参与与其底线密切相关,这个底线就是以生存安全为核心的道德准则。那么,对于中国的三农政策又有怎样的启发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