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并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从2000年的获奖者高行健开始,到其后的奈保尔、凯尔泰斯,直到今天的库切,瑞典皇家学院连续4年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或者有第三世界国家背景的移民作家,这既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化的视野,也对应了近年来移民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热潮。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彼得堡的大师》、《童年》、《耻》、《青春》、《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等。库切曾获得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并于2003年获膺诺贝尔文学奖。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作品。无论生活还是时代,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足以构筑出一部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而库切却似乎更偏爱寓言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思考。他井不捕捉整个历史奔跑的身影,而是炫技般地伸出手去,扼住了历史的某个部位,然后冷玲地向所有人发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部书有一个有趣之处:现实性愈强,寓言味愈浓。 开始的部分我把它看成一个孝子和母亲一同还乡的自然之旅,像是圣母和圣子一样,在底层挣扎之余还透露着一点远方的熹微,K和母亲的独轮车不禁使我想起布莱希特的戏剧《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那是一辆在战争中奔向自然的自由...
评分这位躲来躲去,巴望在田野中自由生长的K让我想起《香水》中在旷野中呆了几年的那位,另外就是最近看过的《诉讼笔录》中的那位,也许人都会保存一点动物的本能,拒绝文明的束缚以及对自然的依依不舍吧? 曾经在西葡两国连续一个月地奔走,对饿的描写有点亲身体会。
评分这个新年里,在北京平安大道的病房里,伴随着病友的呼噜声,我看完《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病友的呼噜声给人恐怖的感觉,如果说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我的病友给人感觉是有人扼住了他的咽喉,呼噜声忽而尖利,忽而沉重,让人时时担心他这一刻马上要窒息了,但旋即又...
评分前段时间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没有太大的感触,这几天读到康德的自律性才恍然回想起K,这个跟卡夫卡《城堡》中名字一样的K,却与那个不断寻找、不断接近却始终徘徊的同名者有着相反的无奈,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远离,却一次次被拉回来。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
评分这部书有一个有趣之处:现实性愈强,寓言味愈浓。 开始的部分我把它看成一个孝子和母亲一同还乡的自然之旅,像是圣母和圣子一样,在底层挣扎之余还透露着一点远方的熹微,K和母亲的独轮车不禁使我想起布莱希特的戏剧《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那是一辆在战争中奔向自然的自由...
相比拉什迪那本《羞耻》,库切这本拿下当年的布克奖是实至名归,小说第二部那段悠长而又具有梦境忏悔意味的第二人称述说让人回味。这部小说的主题将在《耻》中得到更深入的探讨。所谓“人究竟能不能摆脱历史”,这在这本书中有了卡夫卡和笛福结合后的初次尝试,历史和人的宏大主题被冻结成身体和意志的对立探索,这是伟大的尝试,也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进行这样凛冽的尝试。
评分喜欢那些细致的描写,怎么做小车,怎么在路上行进并且躲避,怎么在废弃的农场生活下去。第一章最好看
评分逃离战争 也逃离和平 局限命题的第三种可能
评分相比拉什迪那本《羞耻》,库切这本拿下当年的布克奖是实至名归,小说第二部那段悠长而又具有梦境忏悔意味的第二人称述说让人回味。这部小说的主题将在《耻》中得到更深入的探讨。所谓“人究竟能不能摆脱历史”,这在这本书中有了卡夫卡和笛福结合后的初次尝试,历史和人的宏大主题被冻结成身体和意志的对立探索,这是伟大的尝试,也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进行这样凛冽的尝试。
评分十六年前描绘真实的种族隔离,十六年后指出种族矛盾,给新制度泼冷水。唯有真诚和良知才是库切的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