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20世纪“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非国教徒身份、对辉格式历史编纂的反思,以及对“信仰与历史”两者之间关系的持续关注,成就了他在20世纪西方知识界的独特性。
“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这一成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首先创用的,它从分析辉格史学出发,指出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在1931年发表的这部史学名著中,巴特菲尔德将“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这一概念作了重要的扩充。他在“前言”里就指出——本书要讨论的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倾向性问题,即他们站在新教徒与辉格党的立场上写作,只要是成功的革命就去赞扬,强调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以及编造出一个修正当今的叙述(如果不是歌颂当今的话)。实质上,巴特菲尔德所提出的问题已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辉格史学所涉及的英国政治史的范围,而是涉及历史学研究中更为一般和更具有普遍性的倾向,涉及历史作为一种研究而带有的局限。
巴特菲尔德的《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一书对后来的所谓“剑桥学派”的历史研究取向影响颇大。为方便中文读书界参考,本书另附一篇巴特菲尔德就任剑桥大学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的就职演讲“历史学研究的现状”。
我不是学历史的,因为好几本书中提到这本书,就拿来读了一下,发现讨论的这个问题确实还是很重要的,或许对于中国尤其如此——辉格史观在中国应该是很普遍的。 作者反对目的论,反对直线化的简单史观,反对以今日之价值来投射历史。他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强调要落到具体的细节...
评分历史的辉格解释不知道能不能理解为一种对历史的浪漫化解释,即认为历史从一个阶段跳到下一个阶段,必然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进步的代替了反动的。显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是反对这种观念的,他举出宗教改革的例子说明人们对路德举措拥护赞同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它可能的负面影响...
评分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史,在其初创阶段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更多地属于科学。它由像马赫(Ernst Mach)这样的科学工作者写就,目的在于追溯人们在当时所据有的对自然的理性认识(科学)是如何在一种颇具连续性的积累之中逐渐完成的。在这种科学史中,作者工作于自己惯常工作的科...
评分 评分读完《历史的辉格解释》一段时间,最初那种惊艳感在慢慢暗淡。 初看确实经验,作者毫不留情地对辉格解释所代表的史观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确实是一针见血地戳到了非专业历史学者的痛处。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当自惭形秽的情绪淡化之后,问题也产生了。 一来乃是书中所说研究历史的...
翻译确实挺烂。辉格史观和阶级史观真是异曲同工。过度提倡现象学,就会滑向一种价值虚无,过度提倡解释学,做价值判断,就会滑向主观臆断、戏剧化和辉格党式的“进步与落后”淆。但是最终还是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和平衡。就写作而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标准还是过于理想,借用作者的一句话,“若要真是阿奎那倒好了”。
评分译文有时读得别扭,而且完全没有注释似乎并不利于阅读
评分辉格党式的历史观念,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英格兰宪政提供历史合法性的基础。此书揭露辉格历史观的偏见,指出英格兰自由不是新教一家之功,天主教也不是魔鬼。宪政与自由是此二强相斗,都不能吃掉对方的共同产物。其所说固有理,但辉格历史观的重要性与贡献,我认为不宜轻易贬低。
评分译文相当别扭,对历史本身太隔膜了
评分历史研究的首要前提是承认其他时代与我们当下时代的不同,而辉格党式史学家总是以现在为参照来研究过去。历史意识核心处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作用而是相互作用且异常复杂。历史研究的不是起源而是对过去转为现在所经过的所有调停的分析,有效调停也就是过渡。历史叙事的价值不在于价值判断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还原并把判断限定在一时一地之中。所有历史都是永远需要通过更多历史来修改的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