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裴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灵魂不朽的谈话,从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谈话主题涉及到了自杀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
这个版本的《斐多》是双语版的。 如果你翻译一本书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那么这本书一开始就和你的精神有了契合之处。世纪老人杨绛是睿智的,已经去世了2000多年的苏格拉底也是相当睿智的。能从他人的转述中想见他思想的深邃和立论的高扬。 学哲学的人应该不怕死,因为他...
评分标注一下,这本书理解的不够,尤其是逻辑部分待重读。) 《Phaedo》是一篇Socrates临终前演说的记录,尽管属于Plato对话集,但其实Plato并不在场,是由人转述的。 Socrates面对死亡,非常的坦然甚至愉悦,因为他相信身体和灵魂是两个部分,在他死亡之后,他可以摆脱身体的束...
评分 评分1.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那么当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倒烦恼了,岂不可笑? 2.和肉体一起去寻找智慧,肉体是帮手还是阻碍?人的视觉、听觉真实可靠么? 3.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这些东西是不是...
评分听说老人都爱画圈,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就画过一个圈,他老人家说,圈内是已知,圈外是未知,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圈的周长越长,也就越心怀敬畏,相反,圈越小,越一无所知,也就越无知者无畏。想起一句口号:培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大无畏,或许就是“大无知”。 在东方,也...
在苏子的微笑和裴多的哭泣背后隐藏着的柏拉图。
评分柏拉图著,而柏拉图没来,他借裴洞的口说自己病了。悲痛,但又不该悲痛。
评分花兩個午後讀完。儘管小時聽說蘇格拉底臨危不懼,慷慨赴義(有沒有一種革命烈士的形象浮現腦海⋯⋯),在後來的歷史書籍中,蘇格拉底幾乎也是以一幅不畏懼死亡的樣式出現。讀了斐多才明白:壓根不是什麼不畏懼死亡好不⋯蘇格拉底深信靈魂不死,全書基本在論證這個論點。既然靈魂不死,身體與靈魂可以分離,死亡在這裡便不再成為可怕之物,於是也就不存在畏懼一說。深愛蘇格拉底啊!論證靈魂不死的推論過程看得很是暢快,儘管我並不完全同意這個結論。蘇格拉底的幾段話語打動我心。譬如1)靈魂要擺脫肉體本性的影響,是自己純粹獨處,"因為自己不純粹是不能達到純粹的東西的"。2)厭惡論證就像厭惡人類(我理解為以偏概全)。3)蘇格拉底對世界的認識。(最後10頁)他所理解的現實世界之上的世界真多彩,讓我想起但丁的神曲。
评分大半论生死、论灵魂,结尾描述那个理想的死后(形而上)世界,却充满诗意。从今人角度看来,论证确可推敲,然其千年来为哲人指明的道路是无可抹煞的。
评分大一就搁在床头的小册子,拖拖拉拉到今天才读完= =由于前段时间刚刚读过《齐物论》,配合食用感触颇多。从儿时懂得「人终有一死」开始就困惑于灵与肉生与死的问题。高二时爷爷去世,我一度为无法得到答案深夜躲在被窝里哭。关于死亡,爱智的苏格拉底持毋庸置疑的积极态度——然而他的雄辩始终未能说服我。相比之下,庄子在这个亘古的疑惑面前更像是个乐观而谨慎的不可知论者:「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人类惧怕死亡只是因为无知吗?缺乏智慧的人是否更缺少勇气?我还是明白得太少太少。非常喜欢那段关于生活在海底的人的说法:活在海底的人如何知道天空不是海面?活在地上的人如何知道海面不是另一个天空?——又一个类似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的谜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