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痛錄(增訂紀念版)》以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藝版《思痛錄》為底本,參考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版《思痛錄》加以增補修訂,另收入作者懷人反思的散文22篇,全麵展示作者的沉痛之思。
編輯推薦
《思痛錄(增訂紀念版)》編輯推薦:親曆“左禍”——從“搶救運動”到“文革”,痛苦反思。
名人推薦
露沙之路嚮延安,大砭溝頭去又還,搶救過關多少劫,追求民主自由難。
——李銳
《思痛錄》值得一讀,而且不可不讀。因為從這樣一部作品中可以看齣某一個時代的人情世態以至政治風雲。它不僅是一部勇於暴露黑暗的書,而且是一部“孤憤之書”。蒲鬆齡自稱他的《聊齋》是孤憤之書,其實《思痛錄》的孤憤還韆百倍於《聊齋》,它不僅把韆百萬普通人都寫成牛鬼蛇神,而且這些“普通人”也竟被逼以“牛鬼蛇神”自居,一點也不想反抗。
——黃鞦耘
把知識分子看成異類或敵人,或潛在的敵人,是完全錯誤的。而這點,正是我們幾十年來(包括解放以前在內)很多難於收拾的特大錯誤的基本原因之一(另一基本原因就是必須內部“天天鬥”)。
——曾彥修
“肅反”+“反智”:直到文化大革命,也未能超越這個模式。
——邵燕祥
我覺得她一直背負著一個精神的十字架。她為什麼支撐病體頑強把《思痛錄》寫下來?她認為,這些教訓太深刻瞭,太驚人瞭,太荒謬瞭!不寫下來,良心不得安寜,她背上的十字架放不下來。她的《思痛錄》,就是這麼直麵曆史,直麵人生,思考我們的曆史教訓,這也是很有膽識的,也是她晚年重要的一部書。最近幾年文藝界沒有一本書超過《思痛錄》。
——唐達成
《思痛錄》如同一塊精神化石,將成為下世紀人們瞭解這個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曆程和理解中國革命的入門之書,必讀之書。《思痛錄》的意義不僅僅屬於韋君宜個人,而是成為20世紀末中華民族的一個精神座標,成為投身革命的一代知識分子大徹大悟的典型象徵……把《思痛錄》的意義和巴金的《隨想錄》並稱,並非過譽。
——邢小群、孫瑉
作者记录了延安整风到粉碎四人帮这十几年中各种运动的荒诞,可贵的是责人容易责己难,作者作为这些运动的受害者、参与者更多的反思了自己,同时也对这些运动对执政党肌体带来的伤害痛心疾首。但更可贵的是虽然饱受折磨,作者在结语中依然体现出的赤诚之心。这个结语的写作之日...
評分作者从延安整风运动写起,直至十年文革,对其间的历次社会运动中自身及周围知识分子的经历进行了记录。 从怀抱理想参加革命的青年,虽经委屈但对党依然忠诚信任,到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中年,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主动或违心的整人,再然后就是被整,逐步醒悟,开始反思,老年后开...
評分相比起作者的那本《思痛录》来,我更喜欢自传体小说《露沙的路》,只是有的时候实在不忍读下去,作者那些平常述出的语调,更衬托出历史对人生的嘲弄。 一个名门闺秀,文思才涌,放弃了家庭安排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一个人跑到延安去革命,这是怎样的境界?可事实如何呢?...
評分有关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托克维尔曾说过这样一句格言:“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人们不但需要了解历史中光明的记忆,也在失败的历史阴影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国有关历史的传承和书写是很特殊与尴尬的,自秦汉以后至近代以前,官修的历史往往美化当朝,诋...
評分书中记录了些延安整风的事,和那十年浩劫文革极为相似,看过后,不禁感叹:人怎么会是这样的?若在广州的话,此书可以去希圣书馆借阅,希圣书馆是文史哲共享型书馆。书馆及借阅详情见:http://www.douban.com/note/301941935/
看完瞭//這類書使勁兒齣,齣齣齣
评分五顆星不足以錶達
评分控訴腔還是太重瞭,好比批評土匪不遵守文明規範,皇帝生活作風不好。道理是對的,但眼界太小瞭。
评分#2016007
评分近兩年陸陸續續讀瞭些建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關於各種運動的書。早些時候可能是缺少心理準備,有的文字不忍直視,看過後那種畫麵感始終留在腦子裏,幾天揮散不去。那時很想找人說說,但除瞭傢人,大多數人的反應都很冷漠。不知是“運動後遺癥”,還是思想的早衰,總之那份震驚是自己慢慢消化掉的。帶著心中的疑問,繼續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對那段曆史的解讀不再停留於錶麵,書中的欲言又止反而提供給我獨立思考的空間,從單純的歸咎於曆史車輪不可控的運轉,轉而到觀察時代中有血有肉的個體,思考讓我發現人在絕望中的一點能動性,而這一點點電流與火花,便能讓人在擁有生命的同時擁有自己。人生漫長,或許過於漫長,活著容易,善良的活著卻不易;人生如戲,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快樂不難,平靜一輩子卻難。人生中的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反思纔是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