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是以作品的创作为中心,但到了二十世纪。则转为了以作品本身和作品的接受为中心。 在现代作家那里,对常识,真理,理性的怀疑通过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 西方的文学评论经过了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阶段。 形式主义起源于俄国,最经典的理论是陌生...
评分最近有一个王逢振的译本,不知道是不是此书的中译本.但这本书的第一章论述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括对解构学派的解读,都是政治化的解读方法,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左派知识分子的阐释方向,值得借鉴.
评分 评分本以为这本书是一本理论启蒙读物,因为在西方它是被用作大学教材的,不过其实也应当想到发达国家的教材和发展中国家也该是不同的才对。 我觉得伊格尔顿并不是一个求全的理论家,他在介绍各个理论流派时也不是要给出权威定义,而是在做总体观照后很有自己的独到见地,也...
评分从《导言:文学是什么》到《结论:政治批评》酣畅淋漓的读一遍,我们不难发现,罗兰•巴特不过是把作者“杀死”,而伊格尔顿则是决意要将文学“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在《导言》中,伊格尔顿就先将“文学性”的定义——如“虚构性”,或者是形式主义者认为的“由于话语之间的...
译本看得很痛苦,头一回觉得英文原版比中文版好懂
评分这本书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文学具有娱乐、教导、宗教化三种功能)把二十世纪其它空洞、脱离现实的文学批评流派梳理的井井有条。唯一的缺陷是把德理达与其它法国结构主义者混为一谈,这相当于把鲨鱼与鲸鱼混为一谈。结构主义在德里达的思想体系里只是一个特殊的批判对象而已,但瑕不掩瑜。
评分我这种贫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意识只有俯首听命的份。“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文学理论。从小到大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阅读反思史在这里得到了总结和超出当前能力的提升。然而大多数人的文学认识还停留在对义务教育时期反映论的简单逆反和对自由人本主义的无限推崇之中吧。文学理论发展的极端精英化又意味着什么呢?另一种铜墙铁壁之前的无奈和溃败?
评分论述绵密。前面大半部分都很明晰,后面越来越“芜杂”,成了各种主义、理论和词语的竞技场/堆放场/坟场。一番努力之后,得出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虚幻性,以至于“真理”和“价值”等等的虚幻性:他们都是被决定的。救赎还在未来。一个印象深刻的比喻:我绝不能用鞋带把自己提起来。
评分难懂 @西方文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