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Outopia" Ou=No "Eutopia" Eu=Good "Topos" = place 烏托邦又是一個美好卻不存在的地方。 “私”從來都無法消除, 就如人永遠只是一個單獨、私立的個體。 自然俱來的“私”,只有在人的臆造中,才能平均為推而廣之的“公”。 平均、平等、一模一樣的後果,變是將這個烏有之境...
评分莫尔的两难 莫尔在介绍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之前,并不是按照一般学术著作开篇谋局,对乌托邦作一总揽,让读者以俯瞰的方式观其大概,进而抽丝剥茧,逐条剖析其内部机理,而是从乌托邦的地理特性入手,着重强调乌托邦暗礁密布、航道莫测、城防坚固,乌托邦国民握据天险屏障,军事上...
评分"Outopia" Ou=No "Eutopia" Eu=Good "Topos" = place 烏托邦又是一個美好卻不存在的地方。 “私”從來都無法消除, 就如人永遠只是一個單獨、私立的個體。 自然俱來的“私”,只有在人的臆造中,才能平均為推而廣之的“公”。 平均、平等、一模一樣的後果,變是將這個烏有之境...
评分严肃作品不一定都是难读难懂的,学术经典里面也有让普通人读着轻松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版)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莫尔的写作手法很有意思。他利用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人物拉斐尔·希斯拉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乌托邦的情况就是由拉菲...
评分如果恶是现世的写照,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何以在现世活得足够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终?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是个问题。回过头去匍匐在某个神的脚下祈求指引,是倒退;跌入恶的泥潭一蹶不振,是自弃。读完《乌托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不安宁,不相信神,那就选...
这个我买的是中英文对照版,决意好好学英文,结果却浪费了半本书钱,你懂的。
评分反乌托邦的书看多了,不管莫尔吹得怎样天花乱坠,我的脑袋里永远浮着七个大字——“老大哥在看着你”。
评分中二病不要放弃治疗的感觉……可能当时比较有影响力吧。
评分無須為more的才華打著燈籠照太陽:他不只是柏拉圖附庸,亦不可簡單認為是共產主義源頭,因為這樣一個烏托邦實際上包含著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共同作用後可真實存在的地方,或者說它更具操作性而非真正的烏托邦,more通過淺薄的顯微書寫(兩個more)暗示我們,烏的核心在於人的修養或本性而不在於制度本身,換言之其核心不是關於某種“最佳政治秩序”的探討(施公提醒最佳秩序並非一個適於一切時空的完美解決方案),而是預設了某種高素質人類(追求快樂具有德性且克制,如此看來烏像是more依據自己的品質所設計的)這類似於福柯通過“自我技術”而達到自我倫理學的理想範式:生存美學,可能馬克思看到這一點遂將“人類素質極大提高”作為共產主義條件之一。只是這裏藝術的氛圍被學術氛圍的籠罩所替代,這當然又是more的私貨。
评分对外殖民,对内蓄奴,禁止自由迁徙,杜绝妄议国事,秉持父权夫权和老人权,劝说国民艰苦朴素、着粗布衣服、视金钱如粪土,外派的官员则气势俨如王公贵族。莫尔向往中的人间天堂,不要也罢。莫尔以良心自由名垂青史,但他在公职任上对付信仰异端,可不见得有什么手软。福楼拜为写《布瓦尔和佩库歇》政治部分读了大量书籍,他总结道:人出于良善目的为社会设计的蓝图,总是从自由民主始,而以暴力专制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