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人类是群居动物,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族群,但形成的族群往往又有着相应局限,于是就有了中心与边缘。如果说族群最大的特性在于族群内的成员能获得族群外成员得不到的东西,那么中心与边缘之争就注定了残酷。中国的地域矛盾由来已久,而问题的源头往往难以探寻,这方面,王明柯的...
评分 评分这本书处理的也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提到的documents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文字记录,如何提供不同样的解读,如何发现series of series, structure of structure。它的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前者决定了后者。 很多研究者在作品里不会提到自己所受的思潮的影响,他们会提到的...
评分 评分文/严杰夫 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酒器何尊。其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上面镌刻的122字铭文,其中有一句:“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段铭文意味着何尊成为目前发现的西周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也是“中国...
引人入胜的书!
评分族群学研究的大家,扎实的史料基础,精妙的论证。本科时试图模仿王明珂的论文写法
评分最喜欢它讲历史记忆的理论部分探讨生物亲亲性和文化亲亲性,就跟进化论那边联起来了…有点儿烦的是老重复同一个意思的话…
评分浏览。边缘视角里变动不居的华夏和可塑造的与华夏之纽带 vs 华夏中心看可同化、可驯服或随华夏区扩大而不断外逐的边缘群体,我者与他者的互动塑造,历史记忆与族群身份主观糅合、创造与传承之可能,考古+社会+人类民族学。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东北有一节,忽略南越/粤,似一遗憾。估计删掉了不少台湾立场和历史现实联系的文字?
评分把有关台湾的部分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