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编、撰写有《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隐形书写》是戴锦华90年代末写的文化回顾与文艺综述,既有材料的堆叠与呈现,亦有批判性的省思,更有提纲挈领的时代研判甚至未来预测。更多的,也是下一个展览的打底书籍,将以此为基。 90年代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出现的时期;换言之,今天的眼花缭乱皆能溯源到彼时。在戴锦华...
评分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评分绪论 理论旅行: 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再发现——美国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及表意实践与公共关系的讨论及族裔研究、性别研究—— 中国亚太地区的文化研究实践 农民工沉默的大多数:对他们的报道从阶级压迫的事实代之以民族叙述(外国佬...
评分当胡同、大院、街区的意象渐行渐远,逐渐模糊成公寓房的墙壁上,一副陌生的风景,“知识分子群体大多在话语的禁忌与失效(其知识谱系相对于现实的失效)之间辗转”,“关于‘进步’的信念支撑与对于‘现代化’乌托邦的冲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无法亦不愿反身去推动...
评分绪论 理论旅行: 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再发现——美国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及表意实践与公共关系的讨论及族裔研究、性别研究—— 中国亚太地区的文化研究实践 农民工沉默的大多数:对他们的报道从阶级压迫的事实代之以民族叙述(外国佬...
问题早已提出,至今仍在思考。
评分十年后,《钢的琴》的出现引证了“隐形书写”一章中的“分享艰难”。
评分真有一种卡夫卡意味的劈开心灵的冰面的力量(尤其是最后一章对“并未遭遇任何真正的文化抵抗”的大众文化的政治学的新的意识形态实践的批判,足以令人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评分终于读完一遍了……尚不敢称读懂
评分问题早已提出,至今仍在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