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建筑 旅行 城市 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三联 摄影 陈世良 文化
发表于2025-02-07
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旅行,是建筑人甘冒身心劳顿之苦却又乐此不疲的宿命。近年来,建筑旅行的风潮在台湾逐渐传开,越来越多人随团远赴世界各大城市朝圣,一心只为体验历来大师呕心沥血的旷世巨作。建筑旅行,俨然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自认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的陈世良,对建筑的热情如痴如狂,数十年如一日。不改一贯乐天幽默的直率本性,五年级的他活像是静不下来的调皮大男孩。在他眼里,高科技建筑好比童年时期玩的吹泡泡游戏,令人神采飞扬﹔解构建筑成了耍宝逗趣的跳梁小丑,极尽夸张之能事﹔极简建筑犹如布袋戏迷雾森林般的神秘场景,予人无限遐想﹔后现代建筑就像是抛到空中转一转的魔术方块,怎么看,怎么俏。继《建筑变成明信片》后,2004年陈世良再度出发,继续追逐他充满无尽好奇与想象的建筑梦。在明查暗访各地不同建筑风情后,陈世良以纤细的心及动人的笔再度飨宴读者,数十篇风趣生动的建筑随笔循序引介当代建筑的丰富面貌﹔而后时序向前急速翻转,将读者带到中古世纪现场,以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细述哥德大教堂的传奇身世﹔而后又深入东亚及南亚几个最重要的古文明区,从京都、万里长城长途跋涉来到吴哥窟、吕宋岛……,不仅把旅行视同生活,也懂得尽情玩味建筑的神韵与大师创作的精髓,一路读来令人大呼过瘾,惊喜不绝。
陈世良,1964年生于台北新店。1988年淡江大学建筑系专业,1990年于“雅砌室内设计公司”当设计绘图员,1994年英国伦敦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研究所知识历史与理论组(History &Theory)当建筑设计师。1995年于“苏俊臣建筑师事物所”当专案设计师,在“南台湾之声”广播电台当音乐节目主持人。1996为《台湾时报》撰写“音乐俱乐部”专栏,1997年为《室内》杂志撰写“建筑明信片”专栏。1998年为《空间》杂志撰写“建筑反光片”专栏;为“南方文教基金会”演讲“世纪末建筑”;为“台北市建筑师公会”演讲“高第建筑”。1999年成立“拾莲工房”设计事物所。
非业内人士的选择
评分图片 文字 建筑。如果要求的不是太高,那么这本书应该能够满足休闲阅读的需要。
评分又为我出去晃荡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就叫做只要我想做一件事 全世界都来帮我吧 到处都是理由 高第之于巴塞罗那 麦金托什之于格拉斯哥 华格纳之于维也纳布拉曼特之于罗马 这体验难以透过其他媒介 只有身临其中 才能真正感受 也或许是我无法在别人的感受中旅行这个原因
评分又为我出去晃荡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就叫做只要我想做一件事 全世界都来帮我吧 到处都是理由 高第之于巴塞罗那 麦金托什之于格拉斯哥 华格纳之于维也纳布拉曼特之于罗马 这体验难以透过其他媒介 只有身临其中 才能真正感受 也或许是我无法在别人的感受中旅行这个原因
评分抛开审美不说 文字部分就是典型的现代台湾文学:自命清高、小题大作并词汇贫乏
感觉这本书读下来,是渐入佳境的,或许体现的是一种朝向自然的回归,越读到后面也就越觉得自然。 学过建筑相关的东西,喜欢建筑,对建筑有种天生的好感。如今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同质化,像是标准化工厂的产品。经济的考虑让建筑少了很多的特点,一样的高楼大厦,就连...
评分不会有太多奢华的语言 也不会有太多的建筑术语 只是简简单单 朴朴素素的叙述 叙述旅途的感慨 叙述路程的感动 时间不能记录空间,但是空间可以记录时间 建筑塑造的空间也许只是个人峰巅 但是建筑物本身却代表了一个时代 喜欢或者不喜欢 好看或者不好看 这本身就不重要 建筑是...
评分时间无法记录空间,而空间却可以记录时间。最奇妙的事情无外乎,时间流过的痕迹竟可以通过建筑这一介质得以记载和体现。 一本带着欣赏建筑的眼睛去旅行的书,不必有专业唬人的词汇,只需要一颗能够欣赏美的内心。 现代的高科技风格,好比英国伦敦郊外的伊甸园,让我知道原来...
评分一次闲暇时在阅览室看了看,对于建筑专业人士来说,这本说相对很肤浅,不过对于非专业人士,应该具有一定的导购作用,引发日后旅行时把好的建筑列入自己观赏的范畴里。
评分这是一本装帧很漂亮的书。但是容量很少,里面的文字大致可算口水,类似现在的一些彩印杂志。 如果你是非专业的,化十分钟看一下插图就可以了。如果你是专业的,可能也不会去看这类书。 在书店里翻翻就可以了,买回家没意思。我是买了这本书才说出这句话的。
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