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所授用的讲义稿。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本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我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P34,阿育王的两个时间为-368和-330,明显是输入或记录错误,应该更正为-268和-230。 吕澂先生不至于犯这种小错误,因为前一页还提到亚历山大的历史时间。 印度的历史需要古希腊和法显、玄奘的记录来考证。
评分P34,阿育王的两个时间为-368和-330,明显是输入或记录错误,应该更正为-268和-230。 吕澂先生不至于犯这种小错误,因为前一页还提到亚历山大的历史时间。 印度的历史需要古希腊和法显、玄奘的记录来考证。
评分從03年因為亞丁項目開始接觸藏傳佛教,其後逐漸對佛教、佛法發生興趣,雜七雜八的看了許多書。但可以說,因根基愚鈍,許多是不懂滴,從各種名相概念的解釋,到佛教的多個宗派,都是稀裡糊塗的。 呂澂先生的這本書是05年4月第一版,我估計才出來我就買了,不過沒有做...
评分源流理路,缺经少论。吕先生深入浅出,清晰无雾,经律论缺少原典,但清泉石上流的功夫可见。语言平实,思路清晰,对入门者是一个好的向导。比较太虚大师的《佛学常识》吕先生用今文不用文言文,为初学者和入门者提供了平缓的阶梯。类似的书还有太虚大师的《佛学常识》、梁簌溟...
评分印度佛教史课期中论文,其实我刚看完第一讲,就写了。写着写着就发现这变成了对我现阶段世界观的总结,我一直想总结一下,也发现无论些什么都会拐到这儿来。当然这是一个很庞大而需要耐心的工作,而这篇作文我只写了三个晚上,不完备而不完全前后一致。掛到两千字就迅速结束...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印度佛学的介绍是很系统的。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受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影响太深,只要是作者的评价全都会扯上什么唯心唯物、什么阶级论……这让我觉得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批判宗教。
评分薄薄两百页信息量极大,对印度佛学各派都讲得极通透。此书整理的是61年的讲稿,自然先要戴上帽子,但吕澂每章一段交任务似的唯物史观分析,竟也深得马克思精髓,分析起佛学各阶段的印度社会和政治,竟然也提出不少创见。唯独可惜吕先生绝世英才,集大成而立新学,却被政治环境所缚,此后再无一部著作。
评分關於佛學的一本非常非常值得一看的書。追本溯源,佛學的起源、演變、分化以及沒落。內容十分學術化,需要反復反復閱讀。
评分无比强大,理解不能
评分上次遇到信息量大到如此吐血的书应该是欧洲思想史吧,每页纸都是要点让初读一遍后的我失去了做笔记的勇气……绕回本书,六部,初期大乘,小乘,中后期大乘的源起/师承/历史背景都讲的非常清楚,围绕四谛,三法轮,有无之辩等对各部的梳理脉络十分清晰。感想如下①大乘义理真精妙,般若,灭我灭法灭空,可惜知难行更难。②佛学里的相和境和现代语言哲学上对语言理解真理的理解上微妙的对应和错位。③这么精妙的世界观体系最后竟然变成偶像崇拜。④吕先生在那时就已经在派系中区分了佛学和宗教,视野真是开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