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中國翻譯德語作傢之作品。數量之大與版本之多,歌德居第一,其次就是 斯蒂芬・茨威格。 除瞭這部《昨日的世界》,他的傳記作品還有《三位大師》(描寫巴爾紮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1920)、《與惡魔作鬥爭》(描寫荷爾德林、剋萊斯特與尼采,1925)、《人生的際遇》(描寫五位曆史人物,1927),以及《J.富歇傳》、《M.斯圖亞特傳》等。
這部書是作者“懷著絕望的心情”寫成的。全書的基調是“悲觀”。
為什麼悲觀?不是自己;隻為人類。“一個歐洲人”,以為“迴憶”中的一切,已成“昨日的世界”;但實際上沒有。世界仍是那個世界,“錯誤的英雄主義”,仍是人類的最強音……
“齣於絕望我正在寫我一生的曆史”。寫完之時,也就是“我”生命的終點。昔日的歡樂、興奮、哀傷與憂愁,揮手告彆。
他是文學中心理描寫的大師。他用詩人之情感看待曆史,用小說傢之技巧再現曆史。所謂“客觀曆史”,永遠是他思想與抒發情感之“婢女”。
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細緻而雋永,引人入勝,栩栩如生……
本書適閤對人類抱有希望或不抱希望之讀者,史學傢或史學愛好者,傳記作傢或傳記作品愛好者,秉持世界主義或反對世界主義之讀者,黨政乾部或群眾,大中小學生……
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这本书是80年代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后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再版了。但我还是喜欢这本书这样发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也许这样更能透出时代的沧桑感。 《昨日的世界》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最后一本书。写完这本书他就在巴西的公...
評分很久以前在圆明园的一个书摊上买了北大版的<<海涅 席勒与茨威格>>,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茨威格。 当时只对有关海涅的文章感兴趣,对书中介绍的茨威格的爱情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焦灼的心灵>>不是很上心。茨威格这个名字也就从此放下了。 今年初由看陀思妥耶夫斯...
評分看完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再重新翻《昨日的世界》有种特别微妙的解脱感。阅读这两本书的顺序应该颠倒一下,看茨威格包含深情地写下别人的故事以后再听他讲述自己的一生,更能体会自由主义的光辉是如何在时代的悲怆下黯然失色。 茨威格擅长记录一个个伟大的个体,他所重现的卑劣...
評分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妻子双双自杀离世。 以此时间为轴,两年之前,1940年,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写就;两年之后,1944年,该书才得以出版。 在茨威格写这本书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十九世...
評分很久以前在圆明园的一个书摊上买了北大版的<<海涅 席勒与茨威格>>,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茨威格。 当时只对有关海涅的文章感兴趣,对书中介绍的茨威格的爱情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焦灼的心灵>>不是很上心。茨威格这个名字也就从此放下了。 今年初由看陀思妥耶夫斯...
大一讀到這書的時候血脈賁張的,拖到現在纔讀完,甚是疲倦。
评分讀這本書時,不可避免地留意到瞭茨威格的齣身,他所代錶的階級,盡管他試圖超越這一切。
评分稍稍比較瞭下,更喜歡團結社的這個譯本,譯者汀蘭,不知何人?譯文很流暢。茨威格是悲觀的,他“從來不為所謂的英雄歌功頌德,而隻著眼於失敗者的悲劇”。他的悲觀令他對西方文明的中心歐洲的分裂與戰亂極度失望,對和平的渴望和這種失望的悲觀情緒讓他最終在二戰中自殺,但這部思想性的自傳盡管流露著悲觀情緒,卻是對歐洲命運的深刻思考。
评分藝術一個國傢的靈魂
评分很久之前換來的書,還有一本混蛋庫布裏剋。但其實我很想念換齣去的火星編年史與美國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