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押沙龙,押沙龙!》充分表达了福克纳的几个典型主题。他的人物融合在他们的历史之中。这里的历史并不单单是一系列事件,而且还包括通过这些事件显露出来的生机勃勃的精神冲突,福克纳在受奖演说中称之为人类精神。依仗着对想像力自我超越的运用,昆丁和施里夫沟通了。在人类精神的领域里亨利和查尔斯同样也是相互沟通的。在超出日常生活的平面上他们能够相互理解。在福克纳的所有作品中,想像力的自我超越使个体同群体连结在一起,同人类内心的真实连结在一起。福克纳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悲剧性磨难起源于他们对旁人内心世界的茫然无知,或者他们企图把短暂的超越永恒化。
寒假前看了一半,两个月以后回来,把剩下的一半看完。很多情节和细节已经忘掉,只有在后文不断解谜中回想。 这是托马斯•萨德本想要成为具有高上等级的人,而付诸努力的一辈子。在某一天,当他因为阶级低下而被黑人奴隶拒之门外,告知要从后门进入时,他仓皇失措与绝望。他终...
评分应该说,福克纳真的很能“放烟雾弹”了。这个烟雾弹包括从日常看得见听的着的言行中脱离出来的高度抽象表述、在长句中加入烧脑的主位隐藏和大量递进或并列甚至只是牵强联系的形容词、以及给一个实体对象(或者人事)多方面上帝视觉旁击似的勾勒,更别说有时候于一个对象真实喋...
评分一个多月的马拉松般的阅读终于读完了这本据说历史地位比《喧哗与骚动》更高的巨著,长吁一口气。 比起《喧哗》,这本书的意识流与时空转换要少很多,更偏向传统叙事,情感累加的时间更长。但是大量晦涩的长句与双关语(主要是宗教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对应)导致我的阅读速度一慢再...
评分一 解构主义者从能指与所指的断裂出发, 深入探讨了语言表意和交际功能的局限性, 从而来否定和消解权威、中心及传统。笔者的兴趣并不在此, 笔者关心的是, 如果依照解构主义者所说,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断裂, 《押沙龙, 押沙龙!》中的塞德潘这个“语言符号”怎样找到它的意义? ...
评分寒假前看了一半,两个月以后回来,把剩下的一半看完。很多情节和细节已经忘掉,只有在后文不断解谜中回想。 这是托马斯•萨德本想要成为具有高上等级的人,而付诸努力的一辈子。在某一天,当他因为阶级低下而被黑人奴隶拒之门外,告知要从后门进入时,他仓皇失措与绝望。他终...
#读不下去了
评分老家伙的圆熟之作
评分痛苦又享受的阅读体验。经典作品真是要慢慢品尝。福克纳这种多人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才开始很难看进去。但最后一切线索汇聚到一起时觉得之前的困难都值了。
评分这本书也太复杂了,把我看得晕头转向的。不过看完后,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文本上,结构的创新上。而是一种艺术的震撼。大师啊。因为他让这本书承载了很多很多东西,虽然有些句子看起来长的要命,有些段落也很长的要死。但这是造成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我现在才明白,如果要成为经典作品,首先要是自己心悦诚服,并且要使作品统一,多层次,多话语层次。让后人不断的进行诠释,不断的有可以发现的宝藏,有时候连作家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的。
评分终于读完了。很多时候福克纳的表述方式让我怀疑他是在故弄玄虚。木心对意识流等小说写法的评价有一定道理:“自从“意识流”写法和其他种种写法出现,我都不以为然,不过是将人剖开,细看,说“这是心,这是肺”。深刻吗?新奇吗?爱情的深刻,必得解剖肾脏、生殖器,才算真正懂得爱情吗?上帝把人的心肺包起来,是故意的。”当然不可否认福克纳的这部小说是有相当高度的,包括它对人悲剧命运的思维高度、它对人内心冲突描述的深刻程度、它让人叹为观止的语言艺术。但意识流小说始终没法达到文学最高峰,福克纳自己也说“就我们谁也没有达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萨克雷等人的高度而言”(包括海明威在内)的“我们”全都失败了。同样联想到书法的现实状况,历史上诞生过太多的书法高峰了,现代人的书法创新非丑即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