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余英时 思想史 序跋集 历史 文化史 自序集 散文随笔 余英時
发表于2024-11-21
卮言自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由彭国翔编。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学术生涯中,余英时先生的自序往往是其著作的点睛之笔。《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几乎囊括余先生历年来各种重要代表著作的自序,为读者提供了得见宫墙之美的津梁。读者由此可以领略其学术思想之大端与旨要。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the John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按需。
评分文如其人,特别是作者对于著作的看法很重要,本书中一篇原序,对于历史上序进行了探讨,用原序的看法,明清以后,以序跋的体例来撰写思想评论成为了风气。本书中,余英时一方面继承了明清以来序跋的学术评价体例,另一方面在他著作序言中,可以发现他思想发展的变化,如从《论戴震与章学诚》的内在理路的言说到《朱熹的历史世界》自序中强调学术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这种学术观念的变化,在序言中就能明显的感受到。另外,从这些论著的序跋,可以看出余英时的写作对象,大体以古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属于广义的知识分子史的研究范畴,虽然他打着思想史研究的名义,但是写得大体上还是知识分子的行为和著作,对于思想的界定和探讨并不是很明确。从序跋中我们很难看到他对于概念清晰的定义,这也不妨视作余氏写作风格。
评分读于研究生阶段。
评分来不及读他书的人可以读这个
评分余大师文集序言的集成,不过有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关于新的革命精神那篇真是振聋发聩,尤其置于五十年代初,余说中国近百年的革命并非真正的革命,因为他只是旧社会的解体而非新社会的重建,不过要求中国的革命非激进形式乃至具有儒家精神,只怕当时还没做到充分理解。关于内在理路的辩解其实有些强词夺理,不强调某一方面自然是认为此一因素并非主要,这和作者说关于陈寅恪研究与政治无关一般。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评价,余认为大足以概括下,这值得某些偏颇的人类学者认真体会下。相比于国内专业学者对于陈寅恪热的非专业性的不满,余相反更重视其自由独立精神层面,这和他对胡适的评价是一致的。关于民族主义的心理,余引用了“羡憎交织”十分形象。至于中西文化的价值,余基本是中西调和论。
余英时这个名字,在大陆当代读书人心目中早已矗立为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符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钱锺书先生就许之为“海外独步”。2006年,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余英时,可说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的一大盛事。有评论者认为,余英时在西方学界...
评分余英时这个名字,在大陆当代读书人心目中早已矗立为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符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钱锺书先生就许之为“海外独步”。2006年,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余英时,可说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的一大盛事。有评论者认为,余英时在西方学界...
评分此篇札记的缘起于余英时先生关于钱穆先生及陈寅恪先生的评论,他认为他俩无法简单的认同于西方文化,也同时不能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于是“回翔瞻顾,自不免越来越感到陷入困境。” 据我所知,这俩人是这一思想倾向的合适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并不是个案,如果说...
评分此篇札记的缘起于余英时先生关于钱穆先生及陈寅恪先生的评论,他认为他俩无法简单的认同于西方文化,也同时不能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于是“回翔瞻顾,自不免越来越感到陷入困境。” 据我所知,这俩人是这一思想倾向的合适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并不是个案,如果说...
评分此篇札记的缘起于余英时先生关于钱穆先生及陈寅恪先生的评论,他认为他俩无法简单的认同于西方文化,也同时不能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于是“回翔瞻顾,自不免越来越感到陷入困境。” 据我所知,这俩人是这一思想倾向的合适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并不是个案,如果说...
卮言自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