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熙,1926年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為上海市金山區)。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已退休)。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十餘年。長期以來著重研究中國中古時期( 漢魏六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著有《樂府詩述論》、《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增補本)、《文心雕龍・探索》、《中國古代文論管窺》、《望海樓筆記》等。與顧易生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七捲本)曾獲第三屆國傢圖書奬等多種奬勵,並與楊明教授閤作撰寫《通史》中第二捲《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第三捲《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
本書十講,分為五個專題,其內容密切相關,而中心則是討論古時期十分昌盛的駢體文學的藝術特徵及其利弊得失。第一、第二講指齣駢體當時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徵是駢體文學的語言美;第三、第四講論述駢體魏晉至唐五代駢體詩文在文壇占主導地位並受評論者的重視;第五、第六講分析(文采)指駢體文學的語言美,文采過分則陷於柔靡不振,故須以質樸相濟;第七、第八講分析風骨指質樸的文風,提倡風骨、文采兼備,實即文質彬彬主張的具體化;第九、第十講論述體貌風格是中古文論的一大議題,在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兩書中均占重要地位,而體貌、風貌、風格實際又以語言運用為主要條件。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王運熙先生此書是由十篇論文組成,其中大多數發錶在學術期刊上。最大的看點是,先生對文質論和風骨說的闡析,有理有據,突破瞭以往學者的很多誤區。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風骨”的解釋。不少學者以為,“風骨”的“風”是指思想內容,建安風骨首先錶現為具有充實健康的思想內容,反映瞭當時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錶現瞭作傢建功立業的壯誌。但是先生不盲從,而是細讀《文心雕龍》,立足於文本,得齣自己的結論。他認為,風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錶現得鮮明爽朗,骨是指作品語言質樸而勁健有力。因此,建安文人意氣慷慨激昂,隻是作品具有剛健明朗文風的思想感情基礎,並不能跟建安風骨劃等號。
评分半個多月前就看完瞭,還有一點鍾嶸沒掃尾,還書前整理一下
评分看來始終玩不瞭集部之學,總覺得哪裏不對。
评分讀於本科時代。
评分看來始終玩不瞭集部之學,總覺得哪裏不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