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苏文,1949年12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石库门:寻常人家》、《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沪滨闲影》等书以及论文数十篇:参与撰写《上海通史·民国社会》、《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等书。
本书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以档案文献与口述访问相结合,通过高郎桥三家华资纱厂的演变(私营、公私合营、国营)、终结的百年轨迹,展示该厂几代棉纺织职工群体命运与纱厂难解的生死因缘,再现第31棉纺织厂几代职工的家庭生活,近代高郎桥地区居民(本地人、苏北移民)的生活变迁、现实处境。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粗略浏览。史料颇详实,特别是建国后到经济结构转型前的这段。读社会史就更关心某个社会群体的命运如何在自上而下的大范围变革中沉浮起落。至于本书在这个方面的洞见还有待考察。
评分本书将一个近代纱厂区、一个棉纺织女工群体、一个纱厂工人聚居区三者的百年变迁、相互依存制约关系进行分阶段的考察、梳理。通过长时段的考察,试图梳理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某些轨迹、棉纺织工业社区社会演变的走向。
评分本书将一个近代纱厂区、一个棉纺织女工群体、一个纱厂工人聚居区三者的百年变迁、相互依存制约关系进行分阶段的考察、梳理。通过长时段的考察,试图梳理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某些轨迹、棉纺织工业社区社会演变的走向。
评分高郎桥这三个字最后出现在长阳路桥东北侧一家工商银行的墙上(高郎桥储蓄所) 那是本世纪最初十年的时候 后来随同这家储蓄所的消失 则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国棉31厂消失的更早些 当2000年长阳新苑二期开始销售的时候 这家万人大厂所留下的就是向世界银行贷款建造的新织造大楼(现杨浦区法院 检察院)和游泳池两处建筑了 当读完这六百多页的书 才能完全了解这家纱厂 这群工人 这块地区里的人们 如今你经过路边停满私家轿车的长浜路依旧能看到破旧平房门口的“淮剧沙龙”的牌子 那里的人们平凡生活经历都记录在这本书里了 上海曾经存在的众多工厂区和棚户区 高郎桥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并通过此书会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评分粗略浏览。史料颇详实,特别是建国后到经济结构转型前的这段。读社会史就更关心某个社会群体的命运如何在自上而下的大范围变革中沉浮起落。至于本书在这个方面的洞见还有待考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