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200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就职于《生活》与《商业周刊》,也是FT 中文网与《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已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醒来》、《极权的诱惑》、《祖国的陌生人》等。
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亚洲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共产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这部作品首先寻求的不是恐惧,而是愉悦与知识。作者像是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与他的少年偶像——汪洋恣肆的李敖不同,许知远的第一部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令他贴上了“忧伤”的标签,氤氲在他周围的伤感基调,不知是幸运,或者不幸。近期,这部永不复来的青春之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十周年纪念版”,同时新作《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也在同一...
评分许知远是从一个长着大板牙颇有喜感的老师那里听来的,他推荐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我会记下这些书的名字或者在大脑保存一个记忆,但是我喜欢自己去发掘值得去读的书。尽管这个过程会漫长。 我不喜欢跟人推荐什么东西,就算是精神食粮也如此。如果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让我兴...
评分大概是08年第一次读许知远的文字。那个忧伤的年轻人,把一本叫做《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书递给了我,还叮嘱要好好读。那本略带矫情的文字果然透着些许忧伤,愤青+文青的双重身份也颇为讨喜,还有那更为诱人的书名,真是爱极了! 都说这个浮躁的时代培育不了诗人与小说家,幸运...
评分这看起来是一本写旅行的书,作者在序言里说,“书籍是一种逃避,它让你回避现实的失控,旅行也是。它经常是智力与情感上懒惰的标志,因为无力洞悉熟识生活的真相与动人之美,人们沉浸于浮光掠影的新鲜感,以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不过是在重复着旧习惯”。 读到这里我想...
评分消费主义和信息主义的集体逃避和自我沉溺,在我身上越发明显。 每个个人都要建立和昔日的关系,或许某种营养,同时又要打破昔日给他们的束缚和枷锁,成为一个新人。这里永远面临着一个困境,最终决定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成长,在于他的“勇气”。 Escape from Freedom. 最...
写开罗很到位、话说读过书又不掉书袋的人写游记才好看啊
评分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人的文字,只是都不敢太说
评分草草翻过,失望。他没有成长,他内心对于意义的探求与自我的坚守是与外在的世界脱节的,所以在旅程中对于陌生人和陌生世界的理解缺乏一种开阔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导致自我对于外在处于一种被动与戒备的状态。这样一来,自我的格局难免显得狭隘与局促,意义之谈从何而来呢。
评分写开罗很到位、话说读过书又不掉书袋的人写游记才好看啊
评分许知远的瞳孔依旧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色,他笔下游记和思索的内容都显得灰暗而消极,印度以色列如此,想赞美的不丹亦然,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俄罗斯游记,对苏联过去与俄国今日的观察思考,有意无意的影射着中国的昨天与今日,这是颗思索着的忧郁心灵,但是,尽管许知远谨慎而有分寸的下笔,他性格的极端仍然显现的淋漓尽致,出于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不满,他对柳德米拉等俄国民运领袖的描写和评价近乎谄媚,而对自己国度值得自豪的部分选择性忽略,他高呼中国出不了索尔仁尼琴这般道德知识的伟人,但是,即使李九莲遇罗克张志新在知识上有所不足,顾准何愧于索氏?许知远为了抨击为了批评,真敢漠视他的存在,他忘记了,在一个非理性为主流的社会和国家,我们如果想改变现实,就要做到理性而公正,否则即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又有何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