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近境》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90-1995年,游历地区有墨西哥、美国、中国以及日本,其中1991年的中国东北之行是他唯一一次的中国旅行,激发了他后来创作其最大规模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的灵感,《边境·近境》对他的创作生涯意义犹为重大。
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看村上的这本书,感觉到一点讽刺的意味,偌大的美国横穿过去,也没找到什么更值得描述的韵味.相反一碗乌冬面,却讲得津津乐道.在我看很大一部分是缘于环境的影响.建筑环境,人文环境,日本本土的传承与尊崇,让先人的努力,在后人的学习与变通中得以持续.因为历史的差异,造成文化的差异...
评分过去一直都是在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没怎么关注过他的散文游记随笔。这两个月倒是读了几本他的这个系列,村上朝日堂、漩涡猫还有游记。读起来特别轻松有趣,在读两本严肃沉重书籍中间用来调剂,比如上一本读完战地记者的传记,下面再把《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读完。说它轻松,但是...
评分看过以后,对乌冬面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如果如日本旅行,一定是因为香川县的乌冬面的吸引! 看村上写的墨西哥应该比亲身去墨西哥更有意思吧。 看到写中国环境之脏乱差,交通混乱之诡异,建筑丑陋如同废墟,不得不承认非常客观。连我自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还是时不时感叹,我们...
评分当然,太平洋战争的始末在大的意义上无论如何都是日本式的、日本人式的,但若作为一个样品取出来分析,其规模委实过于庞大。那已经作为一个定型的历史浩劫,恰如一座纪念碑耸立在我们头上。但诺门罕不然。在时间上那是一场不到四个月的局部战役,以现今的说法,乃是“限定战争...
评分过去一直都是在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没怎么关注过他的散文游记随笔。这两个月倒是读了几本他的这个系列,村上朝日堂、漩涡猫还有游记。读起来特别轻松有趣,在读两本严肃沉重书籍中间用来调剂,比如上一本读完战地记者的传记,下面再把《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读完。说它轻松,但是...
他对大连简单的印象实在准确,爱好车,车开得彪悍不让人,行人乱穿马路,即使二十年后依然如此。也正如他预测,中国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墨西哥、乌冬面、中国东北、蒙古,都很有趣。
评分看村上用像相声演员般戏谑的语言,大肆吐槽墨西哥和中国,着实可乐……可读性强,风格平易近人,不乏严肃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愫,颇为动人。
评分印象深刻的仅有乌冬面以及村上视角下的中国和蒙古 觉得有趣的是中蒙边境相隔不过数步的地方 却需要绕道去北京再到蒙古那边 蒙古吃羊 坐军方粗犷吉普等等很有趣 更为有趣的却是诺门罕战役的考察怀古 以及那段或真或幻的通灵经历 可惜 本书其它一切部分都甚为无聊 总算凑成一本书 也算难为他了
评分因为好奇村上先生会怎样写一段中国之旅,从NN书城找来这本书。走过的地方,不是大家去烂的那些;笔触也不一样。可是林少华翻译的这本书,我看得实在不舒心,随处可见翻译的痕迹,还莫名其妙地在一些词下面打点,好像读学生时代的课文解析,加的那些又看不明所以,看起来只是无关紧要的词被随机选中。举个例子,P164的最后一句话:“不忘(字下方加点点),我能做的事仅此而已,大概。”真的想骂娘。我也明白,翻译好一本书并不比写一本书简单;我也明白,有时候需要尊重原著,可是,可是,这样拗口的字面翻译,叫人情何以堪?感觉太草率。从一个国家的语言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除了文字转换,文化差异表达习惯也要跟上。sorry学语言的,牢骚有点大,让我由衷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读原著。
评分即便是我自己的兴趣作祟 仍旧得说诺门坎一章堪称精彩绝伦 让人觉得这并非游记 而是村上小说里那个始终未退场的“僕”在现身说法 惯常的冷冽洞察力和柔软的情怀随处可寻 奇鸟行状录里密度惊人的黑暗扑面而来 读完兴奋感久久不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