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本书为《〈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1991年—1993年)、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最爱看关于沈昌文的段落,此人有意思。徐梵澄怪怪的,张中行有亲和力,书中说,赵萝蕤是唐晓芙原型,未确,但扬之水做人的温暖率真简洁看起来真舒服。 看扬之水与徐梵澄的交往,真心感动,但换成是我,也许会紧张尴尬,不习惯对人好,也不习惯别人对我好。还是老沈有趣,他的世...
评分一直对两个女读书人的经历感兴趣,扬之水和恺蒂。之前认为恺蒂的经历多是外在的,游走四方,丰盈阅历;扬之水的经历多是内在的,读书明理,琢磨心性。但这本书让我抛弃了这个偏见,二者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生活的表面即内在。书到底能带给人什么,扬之水如是说:“窃以为读...
评分 评分在三月底四月初准备回国的忙碌中寻找各种缝隙,读完《读书》十年(一)。书甫一上市,就在网络书店买了来,经数月才辗转到挪威。原以为说的是《读书》杂志背后的轶闻趣史,拿到手里才发现是本极平淡的日记,简洁地记录着平常事:买书、读书、吃饭、上班。但这样的平淡文字读下...
评分一直对两个女读书人的经历感兴趣,扬之水和恺蒂。之前认为恺蒂的经历多是外在的,游走四方,丰盈阅历;扬之水的经历多是内在的,读书明理,琢磨心性。但这本书让我抛弃了这个偏见,二者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生活的表面即内在。书到底能带给人什么,扬之水如是说:“窃以为读...
有价值的内容不多。好奇的是,扬之水 读书的速度真有那么快吗?
评分一天没出门,到凌晨三点半终于读完了。
评分正在列书目,蔚为大观
评分逝去的斑斑剪影
评分在八九问题没有真正放开的情况下,大陆出版的任何回忆八十年代的书籍都要警惕其虚饰和避讳的成分。至于日记是不是适合生前出版,这个就不用讨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