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
“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锋 巫鸿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早年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这些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
评分只消翻阅一下这本书,我们也会被赵湘源的这件作品打动,更不用说观众在展场感受到的那种震撼了。这件“耗费”了五十多年的“作品”,是赵湘源的真实生活、情感寄托和处世哲学。之所以要打上两个引号,是因为这件作品的形成根本就是出于习惯甚至是无意识,没有刻意地收集,...
评分大概是另一个版本的《四个春天》,中国家庭的别样生活况味,看到十几个暖水瓶,几十个花盆,几十条完完整整的肥皂,上百捆颜色大小不一的线团子的时候,感动之余甚至有些震撼。 赵湘源是那种,把亲情视为生命一般重要的伴侣、子女、父母,是以一人之力把全家三代人的生活与记忆...
评分“物尽其用”最初不是一本书,是一个儿子为母亲办的展览。展出的物品来自母亲从1950年至2005年左右收藏的生活杂物。十几个热水瓶、数十件磨损的玩具、上百个不成套的碗碟、成千数的破碎各色布头……每一项单品都数量惊人。现场看上去就像井然有序的废品收购站。书本版的《...
评分(《深圳特区报》特稿) 《物尽其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项目导览文章,它完全可以当做某个社会学领域研究的基础性文本——有关社会发展和心灵嬗变的历史——来读,如果书籍和艺术展览也归属于物质本身,那么,它们是在就人和物质的关系——人对物质的占有、利用、保留或抛...
展览的台前幕后,探讨现实生活与观念艺术、普通人与艺术家之关系的又一鲜活例子。而当代艺术中的”家庭“主题和”消费“问题,也值得关注。加一星情感分。
评分恋物是什么呢?单纯马克思“拜物教”的解释略显单薄,记忆离不开载体,在现代社会中,当稳固的、终极的意义框架崩塌后,渺小而脆弱的“末人”似乎在生活中只能把自身的意义之网编织在这一件件充满了人情脉脉的物中。无论是建筑物的残垣断壁、老照片的细密裂纹,甚至收集的北冰洋汽水瓶盖,大前门香烟盒,花花绿绿的针脚线头……我们都可以听到生命的回声,于是——物便获得了”灵韵“。
评分与我想象有很大背离,坦白来讲,我很后悔花钱买了这本书。很适合作为展览的导览手册,只是厚了点。看这本书,不及临场去看那场真正的展览。不过因为买书前就怀有期待,所以我也可能是流于偏见了,不多评价了。
评分展品本身以及母亲的自述,多少唤起了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经历过那些过去的亲人的回忆。其他关于“艺术”的部分我基本上都滑过去了。
评分《物尽其用》的魅力之所在,观众被它吸引,因为他们在其庞杂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个真实而清晰的人。:《物尽其用》,此书设计师陆老师阿智说:“原本是無聊無用的物件如何組合生成意義,是卑微的意義,但也是能稍稍觸動人心的意義。。。書的出版最大的意義是能改變什么,而不單是保存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