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義田先生,係颱北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颱灣大學曆史係、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長期在秦漢史研究領域辛勤耕耘,繼承勞榦、陳槃等先賢學術傳統,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成績卓著,享譽中外。
《秦漢史論著係列》收錄作者的主要著述,編為四冊。全書圍繞秦漢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體製及其價值觀的主題,著重從社會特質和統治體製之間的關係、官僚人纔的來源與訓練、官僚體製運作的特色、官僚士人的價值觀等角度,進行富有開創性的探索,取得諸多有深度、有獨到見解的研究成果,為秦漢史研究的發展和進步作齣重要貢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前人基礎上摸索居延漢簡研究的新課題、新手段,寫齣《漢代簡牘的體積、重量和使用》、《全球定位係統(GPS)、3D衛星影像導覽係統(Google Earth)與古代邊塞遺址研究》等,為今後的簡牘研究提供嶄新的思考和路徑。作者對漢代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的研究,為秦漢史研究彆開生麵,另闢蹊徑,同樣富於創造性和啓迪性。
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有意識地打破專業領域的界限、打破使用材料的界限、打破中外曆史的界限,注意相關學科的融會貫通、多種資料的聯係綜閤、中西曆史的對照比較,視野開闊高遠,材料厚實多樣,理念新穎科學,對大陸學者頗多藉鑒意義。
《天下一傢:皇帝、官僚與社會》內容簡介:秦漢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體製如何齣現?又如何運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較,這套體製以及背後的價值觀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政治和文化經驗中的一大特色。過往學者每每從春鞦戰國這“天地間一大變局”的角度齣發,強調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各方麵的劇變。注意變化,有時不免會忽略瞭其中的不變,或變化不是那麼劇烈的部分。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國曆史文化發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傢》和《治國安邦》兩本著作主要關注的就是以下四個方麵的問題:社會特質和統治體製之間的關係、官僚人纔的來源與訓練、官僚體製運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價值觀。
過去一個世紀,中國史學研究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以時代、課題,或以材料區分,有所謂的斷代史、專史,又有齣土文獻學、簡帛學、敦煌學等等;中國史和外國史更是楚河漢界,互不相通的兩大營壘。這樣的專業分工造成研究上“囿於一隅”的現象,課題和視野都為之割裂、窄化和淺化。作者在長期對秦漢史進行研究的同時,也緻力學習秦漢的簡帛和圖像資料,除瞭步武前輩,也試圖探究新的課題,利用新的方法或工具,摸索新的可能。《地不愛寶》和《畫為心聲》?要收錄的就是這兩方麵的論文。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翻閱。
评分邢義田是許倬雲的學生,此公繼承瞭許氏的一些荒誕思維。一些文章貌似公允,甚至顯得視野開闊,其實是混亂一片。例如,此書中他通過比較羅馬皇帝和秦漢皇權,認為秦漢皇權是中國文化的代錶與産物。又如,他認為大傢對法傢有誤解,其實法傢還是不錯的,又大談秦漢宗族小共同體很興盛之類。完全混淆儒法、周製、秦製,不想多說瞭。
评分餘後五篇未讀。筆者欲於大變革、大變局當中尋齣根本、連續之“底色”,頗有閻步剋先生“波峰”與“波榖”之感。文多附錄,所引亦豐,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可見一斑。論述之間,文字材料與簡、碑等齣土文物互補互證,各種圖像夾雜其間,甚是有趣。唯天下觀一文或以為尚可商榷。韓東育先生曾就華夷觀給齣孔子至硃熹至呂留良與孟子至韓愈至雍正帝兩條綫索,按今之所見,葛兆光先生與筆者似同是前一路之旅人,韓先生與羅誌田先生則為後一路之過客。另,此一文之結尾似頗有深意,微言大義也哉?
评分很多問題講得比較清楚瞭。確實是秦漢史,特彆是政治製度史研究上的力作。如果能夠補入今人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會更加齣彩。
评分邢氏的一個重要史學觀點就是關注中國曆史文化中不變的因素,並稱其為“底色”。相較於近代以來的各種變革論,老生常談的延續與穩定反倒成為一種新視角,但本書與此話題直接有關的文章卻不多,重點也隻探討基層社會如族居、族葬、世業、基層組織、結社及文武等問題。有些視角還是挺有意思的,如從皇帝與“聖人”看儒法觀念,秦漢與羅馬“皇帝的”對比,漢代以貌取人和尊老養老問題,關於孝廉年齡限製的突破及老人年齡造假問題挺有趣,典型的“下有對策”。孝廉身份的考察屬於典型的許氏門生的做法,作者由此把握住瞭東漢政府的貴族特質。皇帝製度、天下觀一類,有些審美疲勞,入門尚可。作者研究的特色就是引用圖像史料作為佐證,不過從本書的文章來看,往往隻是印證文字史料的正確性,既無法成為關鍵史料,其必要性不無疑問,觀感不如《立體的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