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歷史背景
第一節 中國的革命與基督教教會(1830 - 1950)
第二節 中國的文藝復興(1915 - 1922)
一 五四運動帶來民族和文化的醒覺
二 非宗教運動
三 五四運動的評價
第三節 國民黨的失敗
第二章 問題與方法
第一節 普世教會眼中的本色神學
一 本色化為宣教士最先提出的問題
二 耶路撒冷大會(1928)
三 坦巴林世界宣教大會(1935)
四 本書出版前的有關著作
第二節 方法與目標
一 環境脈絡化
二 資料情況
第三節 傳記資料一覽
乙篇 第一主段
趙氏早期的神學根源(1918 - 1927)
第三章 趙氏與西方神學(1918 - 1922)
第一節 在現代中國充滿衝突的形勢下趙氏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
一 對上帝的認識——理性與經驗
二 聖經的地位
三 科學,哲學及其與宗教的關係
四 信仰與知識
五 演進
六 宗教與生命
第二節 倫理的意義
一 神秘宗教和倫理宗教
二 基督教的社會倫理責任
三 個人與社會
第三節 調解神學與現代思潮的工作
一 一個現代信經
二 趙氏與五四運動的關係
三 西方神學和哲學對趙氏思想的影響
第四章 本色化問題
第一節 尋找中國人表達基督教信仰的方式
一 竭力建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二 教會的「洋」相
第二節 本色化的神學方法
一 本色化的含意
1 心理學論證
2 接觸點
3 漸進的啟示
二 中國對基督教的貢獻
1 基督教的真面目
2 本色化同普世教會的關係
第三節 本色化與現代中國
一 本色化與脈絡化
二 福音與中國
1 中國傳統的成全
2 面對世俗主義挑戰的成全
3 本色化的實踐
第五章 建立「中國神學」的嘗試——儒家和基督教的融會貫通
第一節 基督教的人生哲學
第二節 神學的人觀
一 人同上帝的關係
1 上帝的人格
2 創造活動
3 上帝和人的統一
二 自我實現
第三節 基督論
一 耶穌的人性
二 完善的君子
1 耶穌完善的人格
2 受苦和死亡是孝順的行動
3 救贖路上的模範
第四節 跟隨主
一 人格的建立
二 在中國脈絡中的基督教倫理學
丙篇 第二主段 神學的新方向(1927 - 1948)
第六章 趙氏思想的突破(1927 - 1941)
第一節 背向人格主義
第二節 宗教和倫理
一 靈修生活
二 倫理的動機
三 基督徒行動和社會政治脈絡
四 委身和在十字架下的服務
第三節 基督論和救贖論的考慮
一 耶穌的生平
二 耶穌的精神
三 救恩來自身外
第四節 同當代神學的爭論
一 霍金與神學自由主義
二 吳雷川和中國文化脈絡
三 巴特與辯證神學
第七章 教會神學(1941 - 1948)
第一節 趙氏神學工作的重點
第二節 基督裏的救恩
第三節 教會論
一 教會的發現
二 教會的本質
三 教會的使命
四 教會和中國脈絡
1 基本的考慮
2 文化脈絡
五 教會合一運動
丁篇 第三主段 新中國(1948 - 1956)
第八章 舊的挑戰:面對中國革命的神學
第一節 試煉的時刻
第二節 趙氏和共產主義革命
第三節 趙氏的政治參與和被鬥
第四節 綜合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的嘗試
第五節 贊同新中國
第六節 谷底的呼求
戊篇 結論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