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读这种书就仿佛在看八卦。从各种角度去解读一个相隔世纪不可重复的年代,和人。平淡朴素的文字里,倒是让人真实了解了上几辈的“家学渊源”和为人处事的“风骨”。 陈寅恪先生这一生真是实打实的颠沛流离。所幸有坚忍不拔的贤妻和聪慧懂事的女儿们相随。 习...
评分2010年九月份,在北京先后买了两本书,其一已读完,为三联书店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作者为陈的三位女公子,图片有很多,版式印刷精良,不枉三联书店的大名,但文字嫌少。该书做为陈寅恪的研究资料不甚可取,亦无太多新意。平铺直叙,没有文采飞...
评分读完陈流求等写的回忆录《也同欢乐也同愁》,深觉寅恪先生一生治学之不易,对寅恪先生的人格有了些新的认识,对寅恪先生的诗歌有了些新的体会。他的诗作是他文史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不读懂他的诗歌就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陈寅恪确实有被神化的倾向,这本书展示了他...
评分以前有人对我说,女人的智慧与男人不同,女性自有一种生活的智慧,我当时只觉不屑。还曾与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遇到一个如陈寅恪钱锺书一样的人,你愿意为他全心付出,忘我支持他吗?朋友说不,就算他有不世出的才华,与我何干?我当时想的是,如果真是遇到那个人...
评分離世後,還為人所記,便是幸福;若還被追憶生平,便是終極幸福。近讀《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至愛三聯書店之精緻書幀,悲喜陳氏三姊十八萬正體字之秉筆實錄,嗟歎“三百年來一大師”陳公之跌宕一生。正是“勞臣三代傷心史,一世千言碧血詩。舊夢池魚誰輿...
从前总是喜欢无事逛逛三联,所以这书在刚出的时候就买了,只是一直搁置未看。本以为是一本共甘苦共患难的书,现在看来只是有名无实。书中很多学者名人的名字出现,也有很多诗句,更是很多注解,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全书只写到1949年,更不能体现夫妇在文革期间怎么“也同欢乐也同愁”,全书里的事情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一件说得深入。我很难理解陈家三姊妹为何要出这书,却要出成这样。认真看到160页以后,基本就是跳着看了。我不了解陈寅恪,也只是从书中知道他的一些经历。我很怀疑,他在全家避难期间,却甚向往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工作,甚至不惜留下病妻幼女在港,他没有照顾家庭的责任吗?最终牛津教授因为抗日战争没有做成。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这时候我就想起王朔妈妈薛医生那170页的简朴回忆录。
评分陈寅恪给长女取名陈流求,隐喻台湾;给次女取名陈小彭,隐喻澎湖列岛。足见陈寅恪的士人家国情绪~
评分一支朴素笔,满纸兴亡味。三星半,写到1949年戛然而止,扣分!
评分終於明白陳寅恪為何給大女兒取名為流求、二女兒為小彭的原因了,以前就曾揣測過,當與甲午事有關,未見當事人說明,不敢妄斷,今日可定論矣!P168腳註1丁西林卒年誤作1947年,丁逝世于1974年,恐為手民之誤
评分从没见过一本书文笔可以这么拙。可是文拙情不拙,就像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怀念对母亲的爱,质朴中才能透露出真情。陈寅恪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因他万年环境的遭遇,与双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女儿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对待学问的态度,却在字里行间表露陈寅恪对学术的严谨对史学的挚爱。这些大师虽去,可是他们留下的或精神或学术或作风的余响,足够我们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虽是繁体字,可据说仍是阉割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