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思想史 黃進興 儒學 曆史 學術史 哲學 經學 古代史
发表于2024-11-21
優入聖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我不是儒傢的,但對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結果鬧瞭個小風波。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圍觀,把帶我去的那個教授搞得很窘。他說:“你鞠一個躬就夠瞭。”很多人以為我在拍電影。
我們常講一些很抽象的“道統”、“治統”,你把這些概念放到具體的祭祀製度裏,輪廓就齣來瞭。兩韆年中國怎麼樣變化,儒生集團跟統治集團怎麼較勁,一目瞭然,都記錄在孔廟發展史上。
它還寫瞭統治集團所認同的思想是什麼,因為能夠進孔廟一定經過皇帝的批核。這樣做齣來的中國思想史,跟我們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緻。每一次儒生推舉哪個人可以進孔廟都有一連串的理由,從地方、社會到學術,你可以看到很豐富的東西。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人研究孔廟,因為可以解答經濟、政治的很多問題。
——摘自《時代周報》第42期黃進興訪談
目錄
目次
新版序
原序:孔廟因緣
壹 個人觀點
一、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製
的例證
二、“道德自主性”與“責任倫理”:康德與韋伯的分歧點
三、孟子的“四端說”與“道德感說”
四、十年之後:後記
五、韋伯論中國的宗教:一個“比較研究”的典範
六、儒傢倫理與經濟發展:迷思或事實?
貳 皇帝、儒生與孔廟
七、清初政權意識型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
八、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製論皇權與祭祀禮儀
九、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製度的形成
十、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製與儒傢道統意識
十一、孔廟的解構與重組:轉化傳統文化所衍生的睏境
叁 理學、考據學與政治
十二、“硃陸異同”:一個哲學詮釋(池勝昌譯)
十三、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
十四、“學案”體裁産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
十五、“學案”體裁補論
肆 附錄
十六、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為書:評介《硃熹的曆史世界》
新版序
從1981年初次造訪颱北孔廟,至2001年旁及武廟而收筆,自己摸索孔廟文化整整二十年。
對這樣一個“封建製度”,人們不禁浮起一個疑問:耗費如許的時間是否值得?答案卻是肯定的。就學術而言,確是豐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迴溯,重印《優入聖域》倘還有些許學術意義的話,大概是攸關“孔廟”的研究。它所彰顯的“國傢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彆具意義。
過去數十年的宗教史與人類學都集中在“民間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並且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反觀“國傢宗教”或“帝國祭典”卻乏人聞問,其原因存於傳統社會裏,“國傢宗教”與政治脫離不瞭關係。因此一旦帝製崩解,作為“國傢宗教”的孔廟祭典遂無所依托;而後尤受政治情勢的拖纍,人們視之為專製政體的文化象徵,喻為萬惡的淵藪。民初“打倒孔傢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結的錶徵。
然而時過境遷,今日我們容可以較超然的觀點(detached view),來審視儒教在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義。尤其在製度性的實踐層次,孔廟祭典確是極佳的具體指標。
要之,在帝製中國,孔廟祭典概由人君與士人統治階層所籠斷。它不但為官方所主導,並且展現“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質。惟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緣浸淫於西式“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的範式,反而習焉不察,無從捉摸其獨特的宗教性格;從而判定儒教非為宗教。針對此一盲點,重啓孔廟的探討適可發掘曆史的原貌,進而厘清傳統中國信仰的多元麵相。
惟拙作主要聚焦於上層政治與文化力量的較勁,較少顧及地方的特色。其實,各處孔廟的狀態均略有齣入;譬如:南京孔廟,除瞭政教象徵,環繞其間尚有商業聚落的現象;而颱北孔廟,則由地方士紳集資興建,成為民間修築孔廟的特例。凡此,均難一概而論。
此外,孔廟的數據蘊藏有豐富的曆史訊息,足可解答傳統社會諸多的提問。舉其例:山東麯阜檔案已發錶的文獻,即載有清代的物價、文字獄,或者明代以降,中央政府與地方(麯阜一域)的互動、人君與自視“天下第一傢”孔府的緊張性等等。
記得1995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孔廟研討會,會場爆滿,遠遠超過其所能容納的人員,多數人竟隻能席地而坐。與會學者從禮製、社會、思想、音樂、建築各方麵進行嚴肅的探討,所有論文後來由哈佛大學齣版社集結成冊。近年,從曆史、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各領域齣發,探討孔廟文化更不在少數。簡之,孔廟經曆多年的冷漠,今日能重獲青睞,何其有幸。這與傳統孔廟“門前車馬稀”,恰成鮮明地對比。
另外尚值一提的,1994年拙作《孟子的“四端說”與“道德感說”》始揭孟子倫理與西方“道德感說”頗有相契之處。原初的做法隻不過是項“思想的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擬舉證西方18世紀的“道德感說”,較康德的倫理更契閤儒傢倫理,藉此證明新儒傢援康德入儒的局限。不意近日看到施若特教授(Michael Slote)也援引休謨(Hume)的“道德感說”(moral sentimentalism)疏通孟子倫理,圖欲錶彰“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的特色。令人驚奇萬分,蓋“閉門造車,齣則閤轍”,委實不易。而我自己則全然同意儒傢倫理較接近“德性倫理”的類型,而不類康德的倫理(Kantian ethics)或效益論(consequentialism)者。
末瞭,感謝北京中華書局願意再次為拙作刊行較為理想的讀本,這種嚴謹的齣版態度,令人敬佩。此一改版刪除瞭原繁體字版的“附錄”部分,另增錄《孔廟從祀的缺席者》和《以序為書》二文,希冀較貼近原書的意旨。
黃進興
誌於南港中研院史語所
2008年11月
黃進興,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餘英時先生的學生,曾任教於颱灣大學、颱灣清華大學與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2008年榮任中研院院士。主要論著有《曆史主義與曆史理論》、《優入聖域》、《聖賢與聖徒——曆史與宗教論文集》、《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哈佛瑣記》、《半世紀的奮鬥》等。
作者近十年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與史學理論兩個項目。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麵,基於以往孔廟研究的基礎,從事比較研究與儒教宗教性質的探討。在“優入聖域”的階段,孔廟被視為傳統中國裏政治與文化力量的匯聚點,以分析統治者與儒生集團在曆史上的互動。在“聖賢與聖徒”階段,則進而拓展此一成果,除瞭由概念上藉著儒、釋、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質,並且挪用孔廟從祀製與基督教封聖製(canonization)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另外旁及其他武廟、通俗小說、像設與毀像的探討。其次,在史學理論方麵,則取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關注對象,檢討當下史學研究的因應對策。作者以前現代的治學精神,做後現代的事業:透過大量直接閱讀後現代的名傢,進而梳理齣與史學的關聯,必要時且切入中國史學的議題,達緻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關的論文,則結集成冊為《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作者主要學術著作均被引入大陸,簡體字版如下:
《優入聖域》 陝西師範大學,1998
《曆史主義與曆史理論》 陝西師範大學,2002
《聖賢與聖徒》,北京大學齣版社,2005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三聯書店,2008
勉強四星,段位低於王不止……【再看迴來打臉,還是很好的,是不是因為自己看不懂, ┑( ̄Д  ̄)┍ 】
評分滲透著後現代主義史學的方法論,看完後那個暑假去麯阜就看到瞭“優入聖域”四個字,真是有趣~話說黃先生為人真是客氣極瞭~
評分從第二部分起讀,點明瞭問題,有未盡處
評分第一部分與主題無關,思想史終究是空中樓閣
評分這個嘛,黃進興和餘英時之間的師承關係敢不敢更強一點?離青齣於藍還差得好遠啊好遠
这部书如果最开始看的是前面两章,估計沒有人覺得是一部有趣且有學術旨趣的著作,前面談康德、談韋伯,可以說沒有什麽高論,當然這也許與文章是寫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有關,那個時候泛泛而談就能博得一片掌聲。如今,要想還靠這個來吸引注意力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所有文人似乎...
評分这部书如果最开始看的是前面两章,估計沒有人覺得是一部有趣且有學術旨趣的著作,前面談康德、談韋伯,可以說沒有什麽高論,當然這也許與文章是寫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有關,那個時候泛泛而談就能博得一片掌聲。如今,要想還靠這個來吸引注意力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所有文人似乎...
評分这部书如果最开始看的是前面两章,估計沒有人覺得是一部有趣且有學術旨趣的著作,前面談康德、談韋伯,可以說沒有什麽高論,當然這也許與文章是寫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有關,那個時候泛泛而談就能博得一片掌聲。如今,要想還靠這個來吸引注意力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所有文人似乎...
評分这部书如果最开始看的是前面两章,估計沒有人覺得是一部有趣且有學術旨趣的著作,前面談康德、談韋伯,可以說沒有什麽高論,當然這也許與文章是寫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有關,那個時候泛泛而談就能博得一片掌聲。如今,要想還靠這個來吸引注意力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所有文人似乎...
評分这部书如果最开始看的是前面两章,估計沒有人覺得是一部有趣且有學術旨趣的著作,前面談康德、談韋伯,可以說沒有什麽高論,當然這也許與文章是寫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有關,那個時候泛泛而談就能博得一片掌聲。如今,要想還靠這個來吸引注意力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所有文人似乎...
優入聖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