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錶水源水質汙染特徵及變化趨勢 1.1 地錶水源水質汙染現狀 1.1.1 河流水質現狀 1.1.2 湖泊水庫水質現狀 1.2 地錶水源水質汙染特徵 1.3 地錶水源突發性水質汙染 1.3.1 突發性水源水質汙染事件的分類 1.3.2 突發性水源水質汙染的特徵 1.3.3 我國突發性水源水質汙染事件趨勢分析 1.3.4 突發性水源水質汙染的應急監測 1.3.5 突發性水源水質汙染物及應急處理 1.3.6 突發性水源水質汙染應急處理事例 1.4 地錶水源水中優先控製汙染物 1.4.1 優先控製汙染物篩選方法 1.4.2 國內外水中優先控製汙染物 1.4.3 優先控製汙染物在水環境中分布簡介 1.5 水源地保護與汙染控製 1.5.1 水源地保護規劃 1.5.2 水源保護區流域汙染控製 1.5.3 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1.5.4 水源保護區管理 參考文獻第2章 水源水質標準與飲用水水質標準 2.1 水源水質標準的發展 2.1.1 水源水質標準的製定方法 2.1.2 我國水源水質標準的發展 2.1.3 國外水源水質標準的發展 2.2 國內外水源水質標準的比較 2.3 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發展 2.3.1 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發展 2.3.2 國外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發展 2.4 國內外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比較 2.4.1 我國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與國際飲用水水質標準的對比 2.4.2 新國標(GB 5749-2006)與其他飲用水標準的對比 2.5 我國水源水質標準與飲用水水質標準的分析比較 2.5.1 原有標準的分析比較 2.5.2 現行標準的分析比較 2.5.3 兩個標準的協調與發展 參考文獻第3章 水源水質的內源汙染及其控製技術 3.1 概述 3.2 地錶水源水體的內源汙染 3.2.1 內源汙染的産生及危害 3.2.2 地錶水源水體內源汙染特徵 3.3 地錶水源水體水動力特徵與水質汙染 3.3.1 水源水體水環境特徵 3.3.2 淺水水庫/湖泊風浪衝刷與水質汙染特徵 3.3.3 深水湖泊/水庫水力分層與水質汙染特徵 3.3 西安市J水庫水力分層特徵及水質汙染狀況 3.4 水體沉積物中汙染物的釋放規律 3.4.1 磷的釋放規律 3.4.2 氮及有機質釋放規律 3.4.3 鐵、錳釋放規律及沉積物中重金屬形態分布特徵 3.4.4 沉積物中重金屬形態分布特徵 3.4.5 汙染物釋放過程中的相互聯係與影響 3.5 內源汙染控製技術 3.5.1 混閤充氧控製技術 3.5.2 物理控製技術 3.5.3 化學控製技術 3.5.4 生態控製技術 參考文獻第4章 水體富營養化與藻毒素檢測控製 4.1 水體富營養化 4.1.1 富營養化及分類 4.1.2 富營養化的形成機製及評價方法 4.1.3 富營養化的特徵及危害 4.2 藻類及其生長繁殖 4.2.1 藻類的種類及其特性 4.2.2 藻類的生長與繁殖 4.3 藻類生長模型 4.3.1 浮遊植物通用增長模型 4.3.2 藻類生長模型 4.4 水中的藻毒素 4.4.1 藻毒素汙染現狀 4.4.2 藻毒素的種類、結構及性質 4.4.3 藻毒素的産生機理 4.4.4 藻毒素在水體中的轉化遷移 4.4.5 藻毒素的危害 4.5 藻毒素檢測方法 4.5.1 藻毒素檢測方法簡介 4.5.2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SPBHPLC)檢測法 4.5.3 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質譜聯用(HPLCESI/MS)分析法 4.6 水中藻毒素的提取純化與鑒定 4.6.1 銅綠微囊藻的培養 4.6.2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純化 4.6.3 原水中藻類産毒類型和産毒強度的確定 4.6.4 測試方法小結 4.7 水中藻類及藻毒素的去除 4.7.1 處理技術簡介 4.7.2 水中藻類及藻毒素的去除技術研究 4.8 水中藻毒素的預氧化反應動力學和降解機理探討 4.8.1 研究條件與方法 4.8.2 藻毒素降解動力學模型 4.8.3 藻毒素預氧化降解機理 4.8.4 藻毒素降解機理小結 參考文獻第5章 水源水質改善的揚水曝氣技術 5.1 揚水曝氣技術研究背景 5.2 揚水曝氣改善水源水質的技術原理 5.2.1 揚水曝氣器的工作原理 5.2.2 揚水曝氣器的水質改善原理 5.3 揚水曝氣器結構設計與優化 5.3.1 結構設計 5.3.2 氣室結構優化 5.4 揚水曝氣器提水流速數學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模型驗證 5.4.3 提水能力與結構參數和運行變量的關係 5.5 曝氣室氧傳質模型 5.5.1 模型建立 5.5.2 參數確定 5.5.3 模型驗證 5.6 曝氣室提水性能模型 5.6.1 模型建立 5.6.2 參數確定 5.6.3 模型驗證 5.7 揚水曝氣水質改善係統 5.7.1 揚水曝氣水質改善係統的組成 5.7.2 壓縮空氣製備 5.7.3 壓縮空氣輸送 參考文獻第6章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水源水庫內源汙染 6.1 水庫水質汙染原因分析 6.1.1 水庫概況 6.1.2 水源水質問題 6.1.3 水源汙染原因分析 6.2 揚水曝氣技術抑製沉積物汙染釋放的工程應用 6.2.1 揚水曝氣係統簡介 6.2.2 揚水曝氣係統布置 6.3 揚水曝氣混閤水體的流場與充氧過程模擬 6.3.1 數學模型 6.3.2 物理模型與邊界條件 6.3.3 模擬計算 6.3.4 模擬結果分析 6.4 揚水曝氣控製沉積物中汙染物釋放的效果 6.4.1 揚水曝氣係統運行 6.4.2 揚水曝氣水質改善效果 6.5 揚水曝氣係統經濟分析 6.6 揚水曝氣抑製沉積物中汙染物釋放的應用條件 6.6.1 抑製氨氮釋放的應用條件 6.6.2 抑製磷釋放的應用條件 6.6.3 抑製有機物釋放的應用條件 6.6.4 抑製鐵、錳釋放的應用條件 參考文獻第7章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水源水庫/湖泊的富營養化 7.1 藻類的上浮特性及阻止藻類上浮的水力條件 7.1.1 水環境特徵及藻類懸浮機製對藻類生長的影響 7.1.2 藻類在靜水中的竪嚮分布 7.1.3 銅綠微囊藻在靜水中的上浮速度 7.1.4 阻止微囊藻上浮所需的下嚮流速 7.2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藻類生長的應用研究 7.2.1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藻類生長的工程應用簡介 7.2.2 實驗期間原水水質與水量 7.2.3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藻類生長的效果 7.3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藻類生長的作用機理 7.3.1 揚水曝氣器對流速分布的影響 7.3.2 揚水曝氣器對藻類分布的影響 7.4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藻類生長的應用條件 7.4.1 水深條件 7.4.2 混閤條件 7.5 揚水曝氣技術控製藻類生長的作用範圍模擬 7.5.1 物理模型與邊界條件 7.5.2 流速場及控製藻類生長的作用範圍 7.5.3 水深對控製藻類作用範圍的影響 7.5.4 揚水曝氣器流速對控製藻類生長作用範圍的影響 7.5.5 揚水曝氣器齣水口角度對控製藻類生長作用範圍的影響 參考文獻第8章 揚水曝氣一生物淨化組閤水源水質原位改善技術 8.1 水源生物淨化技術概述 8.1.1 生物製劑投菌技術 8.1.2 生物膜技術 8.2 揚水曝氣-生物接觸氧化組閤水源水質原位改善技術 8.2.1 揚水曝氣與生物接觸氧化組閤原理 8.2.2 揚水曝氣與生物接觸氧化組閤方式 8.2.3 揚水曝氣-生物接觸氧化試驗研究 8.3 高效脫氮微生物製劑水源水質改善技術 8.3.1 貧營養高效反硝化菌的馴化 8.3.2 貧營養高效反硝化菌的分離 8.3.3 貧營養高效反硝化菌處理微汙染原水 8.3.4 貧營養高效反硝化菌脫氮效果影響因素 8.4 高效脫氮菌劑固定化載體淨化微汙染原水 8.4.1 高效脫氮微生物菌劑在生物填料上的固定化 8.4.2 高效脫氮微生物固定化載體水質改善效果參考文獻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