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
一九〇三年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因其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接着又创作了小说《舞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摩万的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一九四二年夏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她十三岁的长女德尼斯带着一口箱子东躲西藏,箱子里是承载着痛苦的圣物:母亲的遗稿——直至今天才出版的《法兰西组曲》。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历史的战火之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的巴黎大逃亡,当时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没有放过逃亡中呈现出的怯懦,同样也没有放过人民在这场逃亡中显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微弱火花。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妇人,有大资产阶级显贵,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布西小镇不得不迎来德军的进驻,而占领军的出现引发出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
在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不算是正规的书评,只是记起内米洛夫斯基的创作笔记中,作家关于一位当代英雄之死的观点,略记一笔。 犹太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Irene Nemirovsky)生于俄国大资产阶级家庭,1918后举家逃往法国,成为著名作家,二战开始后,因犹太人身份与丈夫一同被送往集中营,迅速殒命。她的...
评分很久以前,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早晨醒来,身边熟悉的面孔消失,生活不复往昔,日常秩序紊乱,你将怎么办? 啊,我将怎么办?说实话,还没有细想。当时,大概觉得问题过于虚无缥缈:无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遥远预想。退一步讲,即使在人类生存、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每一种“可...
评分不算是正规的书评,只是记起内米洛夫斯基的创作笔记中,作家关于一位当代英雄之死的观点,略记一笔。 犹太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Irene Nemirovsky)生于俄国大资产阶级家庭,1918后举家逃往法国,成为著名作家,二战开始后,因犹太人身份与丈夫一同被送往集中营,迅速殒命。她的...
评分看了《法兰西组曲》的第二部《柔板》,很久没有被激起这样的阅读兴奋了。打从现代派兴起之后,满目皆是支离破碎的结构,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叙事,歇斯底里的即兴对话。这次看到这么传统笔法的小说,那根绷紧的阅读神经,马上就被按摩松弛了。清晰的叙事线,扎实的细节功夫,丰腴...
评分这本书是作者在德占时期的法国写成的,喜欢她一个人出门走很远的路挑一处合适的风景来完成这部作品,一部计划中的史诗。 作者与时间和局势赛跑,计划写五部独立又相连的故事,最终也只完成了两部。随后被捕,十来天后移送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当天惨遭杀害,留下丈夫和两...
看到附录的创作手札,不知是怎样的心情……这是伟大的小说,也是永久的遗憾。
评分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却能以上帝视角来写这个宏大的战争时期的群像剧真的很了不起,但是这是一个再也完结不了的坑不能更遗憾啊
评分未完成是它唯一的缺憾。
评分得知此书本应还有接下来三个篇章,只是作者来不及将其完成便死在动荡年代,隐隐觉得遗憾。是真的喜欢这个薄命的女作家,内心如此强大,才华横溢;且这一切都同样复制到了她的写作里。那些作品曾那样一路穿越战争困苦,在和平年代里最终得到安置和敬仰,本身即成一种历史。而现在,就连未完成的遗憾也不那么明显了:作家的灵魂和文字本身已融为一体、再无残缺,暴风雨和死亡都中止不了——所以,这是一种怎样顽强富饶的存在啊!
评分最爱的时代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