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蓬熱(Francis Ponge, 1899-1990),20世紀法國文壇上獨樹一幟的詩人。曾多次獲得法國及國際詩歌大奬,其中包括尼希塔得國際文學奬(1974)、法國國傢詩歌奬(1981)、法蘭西學院詩歌大奬(1984)。主要作品有:《采取事物的立場》、《大詩集》、《捲一》、《草場的製作》、《當代作坊》、《新新詩歌集》、《何為一隻語言的無花果以及為何》、《寫作的實踐,或永恒的未完成》等。
自1942年《采取事物的立場》問世,蓬熱便以其對事物和語言的獨特感知而引起世界文壇的注意。蓬熱的名字幾乎伴隨著法國20世紀後半葉各種文學流派和思潮。薩特把他立為典範的唯物主義詩人,新小說派探討蓬熱的“物的意境”,原樣派推崇他為先導。後現代派哲人德裏達專著《簽名蓬熱》一書,解構並再現瞭蓬熱詩歌中深邃的語言哲學。
蓬熱采取倒置的目光,把視綫返迴到事物的平常錶麵。詩人進入事物的本體,糅閤其形狀、色彩和運動,使物的世界以音樂般的序列和諧展開。在蓬熱筆下,字詞成為一種象形或錶意文字;文本承載著字形字音,結閤排版和標點的效果,暗喻齣現實中相應的事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有些篇章寫得太牛瞭
评分蓬熱和羅伯-格裏耶都描摹“物”,不過前者稱其為詩,後者稱其為小說……兩者的最大區彆不在文體界定,而是在於,蓬熱通過精闢的類比為本是客觀的物質賦予意義,甚至把其變成一個對話語的隱喻。羅伯-格裏耶從來不刻意地為他筆下的物質賦予什麼,他知道,寓意有時可以是一種犯罪。
评分❤️ 很早讀過 隻記得做作 沒什麼印象瞭都 看來是沒找到切入進去的角度 準備重讀一下 重讀以後覺得他這種對日常生活中的物 做一種手術刀解剖式的細微描寫和再想象 然後把物先揉碎再展現在你麵前 或者完全進入到物中的純粹體驗 這實在是太讓人感到舒服瞭 看的時候聽EAI最舒服
评分看不齣什麼名堂
评分現在的詩人似乎越來越不喜歡使用明喻,相比把一個事物錶達得生動,他們更看重詞際關係。我不清楚這算不算一種好的趨勢,但我個人並不喜歡。蓬熱的寫法在我看來並不“前衛”,反而非常古老、簡單,和人探索世界的原始趣味相映成趣,他是明喻的大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