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莱维斯克(Emily Levesque)
华盛顿大学天文学教授,以大质量恒星的演化与死亡为主要研究方向。6岁起痴迷于太空,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教授一起欣赏美丽纯粹的天空,立志以天文学为毕生追求。她精彩的处女作《最后的观星人:天文探险家的不朽故事》带领读者踏上天文朝圣之旅,探访遍布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将记忆与大型望远镜交织在一起,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与他人的惊奇冒险故事。
艾米莉曾用地球上许多大型望远镜观测天体,总观测时长达50多个夜晚,并发现了索恩-祖特阔夫天体候选者HV 2112的存在。获得过多项学术奖项,包括安妮·坎农天文奖、科特雷尔学者奖、牛顿·莱西·皮尔斯天文学奖等。
?关于天文探险家古怪又有趣的观星冒险故事
?美国笔会文学奖决选作品、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奖决选作品、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选书
?前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亚历克·博克森伯格盛赞推荐
?永远有人在仰望夜空,追寻遥远而闪耀的星光
————————————————————————
从午夜凝视星空的孤独宁静到野外熊在天文台游荡的荒诞,从安第斯山脉到亚利桑那的悬崖,再到夏威夷的大岛,天文学家艾米莉讲述了无数个观测夜晚宇宙的寂静,以及来自凝望星空的有趣、热烈、辉煌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宇宙?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为什么要提出内心的疑惑,满世界建造这么多望远镜,到地球的极限之地寻找答案?我们为什么要观星?
原因无他,只因我们必须这么做。在这颗小小的星球上,有一团微小却无法扑灭的无形之火,在渺小的人类心中燃烧着,驱使我们在漫漫宇宙中上下求索。
————————————————————————
任何一个喜欢观星的人都会被书中欢乐的冒险故事吸引。——《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喜欢萨根《宇宙》的读者也会对这本书如痴如醉。——《书单》
艾米莉的书精彩到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观测天文学家的真实生活——每天都在去往世界各地天文台的路上,一路上充满各种跌宕起伏、始料未及的故事。——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Jocelyn Bell Burnell),英国天体物理学家
这本书犹如隐藏于星幕背后的魔法,每一颗绚烂的星星,都化作纸上每一个跳动的文字,让人惊鸿一瞥,余味无穷。——塔玛拉·罗伯逊 (Tamara Robertson),《流言终结者:搜索》主持人STEM演讲者
对于那些想知道真正成为天文学家是什么感觉,或者梦想着仰望星空的人来说太完美了。在充满了“灾难”和错误的故事中,又或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黑暗的时间里,有着一种对探险惊人浪漫的看法。”——克里斯·林陶特(Chris Lintott),BBC《夜空》主持人
刚提到天文学家这个职业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也许你跟我一样,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天文学家正在会在高山这样的僻静之处,拿着一个望远镜,注视着遥远的星系。 当我们对于天文学这门学科了解的不够多的时候,也可能会有非常多的困惑。 最近我读了《最后的观星...
评分 评分 评分印象中,天文学家是站在云端、受人敬仰的高智商国宝级人才,令人觉得遥不可及。长大之后的社畜式工作、琐碎又平凡的日常生活,让人越发觉得小时候那些所谓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的伟大梦想显得不自量力又虚无缥缈。读完这本书发现,科学家也是人,科研是他们的工作,也要处理星空中传来的庞大数据、计算、论文。他们的工作也压力山大,不仅仅是工作本身,还又安全性。高山之巅的望远镜,缺氧、突然造访的野生物、寒冷的气候、日夜颠倒的工作模式…果然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仰望星空时,他们是集科研于浪漫一体的观星人;回到生活中之后,他们依然是一丝不苟的科研工作者。身而为人,从海拔高、人烟稀少的望远镜工作台抽离之后他们也需要回到人间吸收烟火气息。是什么让人痴迷宇宙星空?可能,问问你小时候为什么喜欢仰望星空就明白了……
评分想象一个圆圈代表了人类所有的知识,你从圆心为始,沿着一条半径出发,本硕博的一路钻研突破,终于抵达已知世界的边界,界外就是浩瀚未知的奥秘。然后你专注于此,让自己这条半径再长一点点,把人类能触及的境界再扩张一点点。可是,你更想全世界知道你守在望远镜边上,望向星空深处那些美到摄人心魄的星辰时内心的无穷震撼;你还想全世界知道你和同伴翻山越岭、昼夜不眠,成功观测到持续几秒的MU69掩星事件后难于言语的兴奋。你无法停下,因为你心中燃烧着无法扑灭的火,努力瞥了宇宙一眼,那一眼你感受到了整个浩瀚宇宙一直凝视着你,包围着你,从你诞生,到你消逝——读完艾米莉·莱维斯克和发生在整个全球天文圈里的无数精彩故事,敬畏之余,还有对漫漫星空的心向往之。
评分绚烂的星星和纸上的文字,相映成辉。
评分讲述作者成为天文学家的契机以及在天文学这条道路上的经历,很佩服这种因为小时候的一个念想而一直奋斗终身的人。通过这本书能使我们了解到天文学家的真实生活,并且我们也能够更加了解到真正的天文学家究竟是干什么的。
评分有被激励到。最后作者举的《红菱艳》里的例子:“你为什么跳舞?”她顿了几秒,然后反问:“你为什么要活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