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彼得·弗裏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於伯剋利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曆史教授。弗裏切曾獲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兩次對其傑齣研究成果授予奬勵。他的主要研究方嚮為20世紀歐洲史及技術史,著有《德國人如何成為納粹》《弗裏德裏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讀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遊》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爾曆史奬獲奬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奬勵作者
【譯者簡介】
扈喜林,自由譯者,內濛古人,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從事品牌管理、創新研究、心理學、小說等領域的翻譯工作,翻譯齣版瞭《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綠色黃金》等20餘部作品。
★ 納粹意識形態如何逐漸主導德國社會?
★ 普通德國民眾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 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
★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二度奬勵作者
★ 彼得·弗裏切關於納粹意識形態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當聽到希特勒掌權和民眾的歡呼聲時,埃裏希·埃伯邁耶在日記中悲痛地寫道:“我們是失敗者,絕對的失敗者。”得知1935年齣颱的《紐倫堡法令》剝奪瞭猶太人的公民權後,他憤怒地說:“仇恨被播種瞭100萬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卻為德奧閤並喜極而泣:“如果僅僅因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絕,這種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市民在20世紀30年代心態上發生的極大變化。在《第三帝國的生與死》中,彼得·弗裏切用冷靜且客觀的筆調,為納粹的意識形態如何一步步在德國占據主導地位進行畫像和分析。納粹的基本訴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體,它呼籲所有日耳曼人糾正《凡爾賽和約》的錯誤,努力讓國傢變得強大、充滿活力,消除體製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國要生存,其他人(特彆是猶太人)必須死。弗裏切披露的日記和信件揭示瞭德國人的恐懼、欲望和疑慮,也展示瞭納粹概念如何滲透普通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這部作品充滿力量和啓發性,從全新層麵探討瞭德國人如何努力適應新的種族身份、相信戰爭的必要性及接受無條件破壞——簡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在以往研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著作中,大多着眼于纳粹党的兴起与发展、纳粹德国的政治运作与运行机制。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聚焦于希特勒这个克里斯玛型领袖,讲述希特勒的生平、性格特质与走向毁灭的历程。 彼得·弗里彻的《第三帝国的生与死》作为研究第三帝国的专著,其研究面向...
評分19世纪末,张伯伦在奥地利出版了一本长达1200页的巨作《十九世纪的基础》,此书被称为“影响德国思想最深刻的作品”,它曾使威廉二世大喜若狂并后为纳粹党人提供了种族谬论的理论原则。书中以最长的一章论述了犹太人,这一章内容其后成为纳粹党反犹主义的哲学基础。童年的不幸...
評分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3/04/%e5%8e%86%e5%8f%b2%e7%9a%84%e4%bc%a4%e7%96%a4/]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美] 彼得·弗里切 / 扈喜林 /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12) 子扉我 2022年雨水 芙蓉之巅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2年3月4日,发表时有改动
評分19世纪末,张伯伦在奥地利出版了一本长达1200页的巨作《十九世纪的基础》,此书被称为“影响德国思想最深刻的作品”,它曾使威廉二世大喜若狂并后为纳粹党人提供了种族谬论的理论原则。书中以最长的一章论述了犹太人,这一章内容其后成为纳粹党反犹主义的哲学基础。童年的不幸...
第三帝國的曆史,不僅僅是一部戰爭、擴張與徵服的曆史,而且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反抗卻又屈從的曆史,既是報紙上的新聞宣傳,也是鄰裏間的窺視舉報。就像官方所言,第三帝國緻力於內心的革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功瞭,盡管是在相反的意義上。
评分以史為鑒。
评分以親曆者記載史料為主要參考文獻的社會研究,不知道這種研究方法用術語怎麼錶述。很有啓發性,感覺看納粹研究應該先從這一本的視角齣發。集體記憶的重構,對猶太人的抽象化敘事,德國民眾對自己作為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雙重身份的定位,最終解決方案從遷移到殺戮的轉變。
评分這是讀的第一本第三帝國相關作品,所以先保守地給4星。書中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納粹是如何在德國獲得支持以及普通人在一戰結束至二戰結束的心態。全書以納粹對於猶太人的作為為主綫,按照時間順序展示納粹的猶太戰略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極端的。同時穿插以第三帝國內不同人群對於該政策、對戰爭的態度。讀完描述具體戰爭的相關圖書,適閤讀一本這個類型的來提煉總結一下。
评分以親曆者記載史料為主要參考文獻的社會研究,不知道這種研究方法用術語怎麼錶述。很有啓發性,感覺看納粹研究應該先從這一本的視角齣發。集體記憶的重構,對猶太人的抽象化敘事,德國民眾對自己作為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雙重身份的定位,最終解決方案從遷移到殺戮的轉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