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
法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他有着冷峻而不乏温情的面孔,俊朗而略显清癯的轮廓,博大而偶见僵硬的情怀,清醒而不事伪装的精神,澄澈而时现激愤的文笔,高贵而不畏强权的心灵。
郭宏安(1943— )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历任第二炮兵司令部参谋,新华社对外部翻译,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加缪研究和翻译,至今不辍。
“我最喜欢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荒原,荣誉,贫穷,夏天,大海。”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精心选译
特别附赠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从1935年初入文坛到1960年猝然离世,在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加缪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下对创作和人生的思考。他总共写了九本学生用的练习簿,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政治、关于人类命运的观点,以及写作计划、读书随想、风景、游记、交往等,将作为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的加缪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通过简明扼要、澄澈如水的文字呈现给读者。
“这样的蓝,对眼睛和灵魂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因为美会令人受不了。美让人万念俱灰,因为我们是多想让这种刹那的永恒一直持续下去。” “人们总以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是隔离的,但只需一株伫立在金色尘埃中的橄榄树,或晨曦下几片亮晶晶的沙滩,也许就能让我们察觉到内心的抗拒正在...
评分 评分文/石头记 加缪喜欢在笔记本上作笔记。有时是读书随感,有时是为写作自己的小说做准备,有些则直奔主题,谈论当代重要的问题,比如绝望、正义、抵抗。这些笔记的共同特征是简洁,不论证或者极少作论证。 法国文学大师加缪总共留下了九个笔记本,时间跨度是从1935年5月到1959年1...
评分1935年5月,22岁的阿尔贝·加缪(1913-1960)打开了一个方格本,写下了他对逝去的贫困的乡愁、儿子对于母亲的情感、潜伏的记忆和童年的材质的感想,环境转换之后,他仍心存感激,并感到良心不安。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每天灌溉,从此之后,直到加缪逝世,生长和发展出了更多的...
简明扼要,澄澈如水。一如既往地为加缪打call!
评分陆陆续续读了有一个月 但其实还是跳过了很多 感觉进入加缪的顺序应该是 小说-笔记-散文及其他作品 可惜在读读书笔记前只读过局外人 而且还忘得差不多了 读到“我只要求一件事,我谦卑地要求,尽管我知道这件事很过分:被仔细地阅读” 感觉好愧疚 但七月的每个焦虑、不安、愤怒的夜晚都有被加缪治愈到
评分隔这么久读加缪还是被震慑住了,毫无疑问,他有一种非宗教的圣洁…
评分隔这么久读加缪还是被震慑住了,毫无疑问,他有一种非宗教的圣洁…
评分4.5;通读发现前后文、与之相关作品间的内在联系,最有趣味,也最富脑力考验,注释中捋清的这条贯穿作品大纲的脉络极有参考意义:“荒诞阶段→反抗→审判/流放主题→爱/涅墨西斯”。 1、多处提及父亲缺席与母亲相伴对于整个人生和创作的重大影响,结合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思考,投射进内心引发的激荡与自我博弈,一路见证璀璨的思想光芒如何磨砺而出。 2、核心词「荒诞」如何应用于外象现实和主观视角,如何调和世界与个人经验间的矛盾;“荒诞统治世界,而爱拯救之。” 3、历史由鲜血和勇气组成,所谓主义与宗教的诱惑是同一类型,追求真相的人永远不老——多么清醒的洞见。 4、在戏剧中接近“真相”;《群魔》的伟大意义在于:“将个人引向罪行的路,也将社会引向革命。” 5、自由和尊严的不朽,人的历史是神话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