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001
自序…………………………………………………………………003
第一章 绪 论……………………………………………………001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001
第二节 训诂学的运用与效用…………………………………003
一、有助于阅读古书…………………………………………003
二、用于整理古籍……………………………………………012
三、有助于编纂辞书…………………………………………034
四、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046
第三节 从事古籍训诂需要具备的知识………………………052
一、文字学(古文字学)……………………………………052
二、声韵学……………………………………………………055
三、语法学……………………………………………………065
第二章 古籍注释概论……………………………………………073
第一节 古书注释的名称………………………………………073
一、传…………………………………………………………074
二、说…………………………………………………………075
三、记…………………………………………………………076
四、解…………………………………………………………077
五、诂…………………………………………………………077
六、训…………………………………………………………077
七、注…………………………………………………………078
八、笺…………………………………………………………079
九、疏…………………………………………………………079
十、正义………………………………………………………080
十一、章句……………………………………………………080
十二、音义……………………………………………………081
第二节 古书注疏常用的术语…………………………………082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082
二、曰、为、谓之、之谓……………………………………084
三、谓…………………………………………………………086
四、言、此言、言此者………………………………………090
五、犹…………………………………………………………092
六、貌…………………………………………………………096
七、之言、之为言……………………………………………098
八、词、辞……………………………………………………100
九、属、别……………………………………………………102
十、读若、读如………………………………………………102
十一、读为、读曰、某与某同、某与某通…………………105
十二、当为、当作……………………………………………107
十三、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108
十四、通语、凡语……………………………………………111
十五、互文……………………………………………………112
十六、古今字…………………………………………………115
第三节 古书训诂的内容………………………………………117
一、解释词义…………………………………………………117
二、串讲文意…………………………………………………117
三、说明修辞手法……………………………………………119
四、分析句读…………………………………………………121
五、阐述文法…………………………………………………122
六、解释用典…………………………………………………122
七、讲解典章制度……………………………………………127
八、考证古音古义……………………………………………129
九、序事考史…………………………………………………129
十、记载地理…………………………………………………132
十一、发凡起例………………………………………………133
第三章 词义的引申………………………………………………136
第一节 “字”和{词}是两个层次的符号……………………136
第二节 词义与训诂学的关系…………………………………137
第三节 词义引申与引申的规律………………………………141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141
二、词义引申的规律…………………………………………149
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之一:以形求义……………………………185
第一节 形训的定义与资料的来源……………………………185
第二节 《说文解字》与形训…………………………………186
第三节 古文字材料与形训……………………………………204
第四节 形训的原则与注意事项………………………………221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之二:因声求义……………………………223
第一节 因声求义的类型………………………………………223
第二节 因声求义的例证及缺点………………………………225
第三节 因声求义的原理及限制………………………………232
第四节 因声求义的运用之一:右文说………………………241
一、右文说的源流……………………………………………241
二、右文说的缺点……………………………………………255
第五节 因声求义的运用之二:同源词………………………261
一、同源词的定义与称名……………………………………261
二、同源词的推源与系联……………………………………263
三、推求语源、系联同源词的方法…………………………264
第六节 因声求义的运用之三:联绵词………………………278
一、联绵词的定义……………………………………………278
二、联绵词起源………………………………………………282
三、联绵词的特征……………………………………………289
四、联绵词在训诂学上的应用………………………………301
第六章 训诂的方法之三:破假借………………………………309
第一节 通假字的相关问题……………………………………309
第二节 “破通假还本字”的范例……………… ………………320
第三节 妄说通假的例证………………………………………333
第七章 其他训诂方法……………………………………………339
第一节 同义词辨析……………………………………………339
第二节 根据对文的句式结构探求词义………………………357
第三节 根据异文探求词义……………………………………362
第四节 根据方言探求词义……………………………………365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