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 本來的曆史和寫的曆史
第二節 邏輯和曆史的統一
第三節 寫的曆史和史料
第四節 什麼是哲學?
第五節 理論思維和形象思維
第六節 哲學與世界觀
第七節 哲學中的主要派彆
第八節 哲學和哲學史
第九節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特殊任務
第十節 階級觀點和民族觀點
第十一節 中國哲學史的分期
第一冊
緒 論
第一章 商、周奴隸社會的興盛與衰微——商代和西周時期(前16 世紀至前8 世紀)宗教天道觀的變化和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
第一節 商代奴隸和勞動人民的生産鬥爭科學知識技術工藝的進步
第二節 商代的階級對立及奴隸主階級專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第三節 商末階級鬥爭及商周民族鬥爭的激化
第四節 周公旦鞏固奴隸製的措施
第五節 周公旦對於奴隸主的天命論的補充
第六節 古代素樸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第七節 西周奴隸製的衰落及宗教神權的動搖
第二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轉變——由奴隸製嚮封建製的過渡
第一節 大轉變時期社會生産力的提高
第二節 大轉變時期新的生産關係的齣現
第三節 大轉變時期——奴隸反對奴隸主的鬥爭和奴隸身份的解放
第四節 大轉變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與沒落奴隸主貴族奪權與反奪權的鬥爭
第五節 春鞦時期意識形態方麵的鬥爭——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的初步發展,“法”與“禮”的鬥爭
第六節 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活躍和思想戰綫上的“百傢爭鳴”
第三章 齊、晉兩國的改革及齊桓、晉文的霸業
第一節 齊、晉兩國在春鞦時期的地位
第二節 齊桓公與管仲
第三節 管仲在齊國“相地衰徵”的曆史意義
第四節 管仲對於分封製的改革
第五節 管仲“尊賢育纔”的政策
第六節 管仲對於舊製度改革的不徹底性
第七節 管仲“富國強兵”的政策
第八節 管仲對諸侯國的關係的政策
第九節 晏嬰的摺中、調和論
第十節 晉國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第十一節 晉國的第二次變革——趙盾和“夷之蒐”
第四章 前期儒傢思想的形成——孔丘對於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第一節 孔丘的階級立場及其對於周製的態度
第二節 孔丘對於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關於“仁”的理論
第三節 孔丘對於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關於“禮”的理論
第四節 孔丘對於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論完全的人格
第五節 孔丘對於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第六節 孔丘對於古代文藝生活的反思
第七節 孔丘對於古代學術生活的反思
第八節 孔丘對於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第五章 鄧析與子産的鬥爭,名傢的起源
第一節 子産在鄭國推行的改良路綫
第二節 鄧析反對子産的改良路綫的鬥爭
第三節 關於僞《鄧析子》
第六章 春鞦末期軍事思想和經濟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第一節 春鞦時期軍事上的“禮”與“非禮”
第二節 孫武和《吳孫子》
第三節 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孫武軍事思想中的錶現
第四節 辯證法思想在孫武軍事思想中的錶現
第五節 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範蠡的政治策略中的錶現
第六節 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計然的經濟政策中的錶現
第七節 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錶現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傢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大轉變時期獨立手工業的興起
第二節 《墨子》其書和墨翟其人
第三節 墨翟對於勞動和勞動成果的重視
第四節 墨翟對於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節 墨翟關於“尚賢”“尚同”的思想
第六節 功利主義的道德觀和經驗主義的真理論
第七節 “兼愛”“非攻”的階級調和論
第八節 主張“天誌”“明鬼”的宗教思想
第九節 前期墨傢嚮後期墨傢的轉化
第八章 晉法傢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晉法傢和齊法傢
第二節 魏國進一步的改革——李悝“盡地力之教”和《法經》
第三節 韓國進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術”
第四節 趙國進一步的改革——趙武靈王“易鬍服”
第九章 道傢的發生與發展和前期道傢
第一節 所謂“逸民”
第二節 楊硃的“為我”思想
第三節 《莊子·天下》篇論道傢發展的階段
第四節 《老子》《莊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第二冊
緒 論
第十章 秦國進一步的改革——商鞅變法
第一節 商鞅在秦國同頑固派的大辯論
第二節 商鞅推廣鞏固封建生産關係的重要措施
第三節 商鞅對於宗法的變革
第四節 商鞅對於富國強兵的理論和措施
第五節 商鞅的進步的曆史哲學
第十一章 道傢哲學體係的形成和發展——《老子》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係
第一節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第二節 《老子》哲學思想的階級根源
第三節 《老子》對於地主階級政權的攻擊及其應付的策略
第四節 《老子》的兵法
第五節 《老子》的素樸的辯證法思想
第六節 《老子》中的宇宙觀
第七節 《老子》論“為道”和“為學”
第八節 《老子》的曆史哲學及其理想社會
第十二章 孟軻——儒傢思想嚮唯心主義的發展
第一節 孟軻的時代及其對於當時政治的態度
第二節 孟軻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孟軻論“君子”“小人”
第四節 孟軻論“王”“霸”
第五節 王道的物質條件——井田製
第六節 王道的精神條件——仁和忠恕之道
第七節 性善論和倫理學
第八節 孟軻的曆史觀及其對於道傢墨傢的鬥爭
第九節 孟軻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理解和體會
第十三章 墨傢的支與流裔宋鈃、尹文;農民的思想傢許行
第一節 宋鈃、尹文的政治、社會思想
第二節 許行的“神農之言”
第十四章 莊周的主觀唯心主義體係——道傢哲學嚮唯心主義的進一步的發展
第一節 莊周其人和《莊子》其書
第二節 莊周論“齊物”
第三節 莊周論“逍遙”
第四節 《莊子》論道、有、無
第五節 莊周論自然和人為、必然和自由
第六節 倒退的社會觀
第七節 莊周哲學是隱士思想的總結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後期名傢的發展
第一節 關於名傢這個稱號
第二節 惠施的法傢思想
第三節 惠施的“萬物說”
第四節 惠施“曆物之意”十事
第五節 惠施與莊周——辯證法與相對主義、懷疑論和詭辯
第六節 惠施的對立麵——公孫
第七節 公孫龍關於“白馬非馬”的辯論
第八節 公孫龍關於“離堅白”的辯論
第九節 公孫龍關於“指”“物”的辯論
第十節 公孫龍關於“變”的辯論
第十一節 公孫龍關於“名”“實”的辯論
第十二節 戰國時期其他辯者的辯論
第十三節 莊周及其一派對公孫龍的態度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黃老之學
第一節 戰國中後期各傢的分化
第二節 《莊子·天下》篇所說的慎到
第三節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第四節 黃老之學的確切內容
第十七章 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道傢嚮唯物主義的發展
第一節 黃老之學的名稱的由來及史料的根據
第二節 《管子》中的《水地》篇
第三節 黃老之學關於“精”“氣”的思想
第四節 對於“精”“氣”說的評價
第五節 黃老之學的法傢統治術
第六節 黃老之學關於法的認識
第七節 黃老之學的認識論的含義
第八節 附錄,齊法傢的其他思想
第十八章 楚國的改革與屈原,稷下精氣說的傳播
第一節 楚國的封建化的改革
第二節 屈原文學作品中所錶現的進步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屈原《天問》中的唯物主義的宇宙發生論
第四節 屈原《遠遊》《離騷》中的精、氣說
第五節 古代醫學中的精、氣說
第十九章 墨辯——後期墨傢嚮唯物主義的發展
第一節 關於墨經
第二節 後期墨傢思想的階級根源和社會根源
第三節 墨經中的科學知識
第四節 後期墨傢的反映論的認識論
第五節 後期墨傢的邏輯思想
第六節 後期墨傢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第七節 後期墨傢的進步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八節 後期墨傢對於當時詭辯學說的批判
第九節 後期墨傢對於當時老、莊學說和其他各傢的批判
第二十章 陰陽五行傢的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世界圖式
第一節 關於陰陽五行傢
第二節 《洪範》以五行為基礎的自然觀
第三節 《月令》的世界圖式
第四節 鄒衍的地理學說和曆史觀
第五節 陰陽五行傢思想對於中國哲學和科學發展的影響
第六節 對於陰陽五行傢的估價和批判
第二十一章 易傳的具有辯證法因素的世界圖式
第一節 關於《易經》和易傳
第二節 筮法和易傳中的“數”
第三節 易傳中的“象”
第四節 易傳的宇宙發生論及世界圖式
第五節 易傳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
第六節 易傳中的辯證法思想
第七節 易傳哲學的階級根源
第二十二章 荀況——儒傢思想嚮唯物主義的發展
第一節 荀況與《荀子》
第二節 荀況論“王”“霸”
第三節 “法先王”和“法後王”
第四節 禮和法
第五節 荀況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第六節 荀況的反映論的認識論和思想方法
第七節 荀況的邏輯思想
第八節 荀況的社會思想
第九節 荀況關於“文”的理論
第十節 荀況的人性論
第十一節 荀況對於統一思想的主張
第二十三章 戰國時期最後的理論傢韓非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韓非的人口論的曆史觀
第二節 韓非論他所認為的人的社會關係的實質
第三節 韓非綜閤原來法傢三派
第四節 韓非關於法的論述
第五節 韓非關於勢的論述
第六節 韓非關於術的論述
第七節 韓非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第八節 韓非對《老子》的改造
第九節 韓非的政治、經濟主張
第十節 韓非對於當時戰爭的矛盾立場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傢爭鳴的總結與終結
第一節 儒傢所作的總結
第二節 道傢所作的總結
第三節 法傢所作的總結
第四節 雜傢和呂不韋的《呂氏春鞦》
第五節 雜傢的齣現與先秦哲學的終結
第三冊
緒 論
第一節 “過秦”
第二節 “宣漢”
第二十五章 漢初黃老之學
第一節 曹參的黃老政治
第二節 汲黯的黃老政治
第三節 司馬遷父子的黃老之言
第二十六章 漢初最大的政論傢和哲學傢——賈誼
第一節 陸賈的“逆取順守”的策略
第二節 賈誼對於秦朝所以滅亡的分析及其對付農民的策略
第三節 賈誼對於地主階級的忠告
第四節 賈誼恢復瞭關於“禮”“法”的爭論
第五節 賈誼對於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一些建議
第六節 賈誼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第二十七章 董仲舒公羊學和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
第一節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漢武帝和董仲舒
第二節 董仲舒和公羊春鞦
第三節 公羊春鞦和漢朝的政策
第四節 董仲舒所講的《春鞦》的“微言大義”
第五節 董仲舒的政治綱領
第六節 董仲舒關於“天”的宗教化思想
第七節 董仲舒關於氣和陰陽五行的學說
第八節 董仲舒的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論
第九節 董仲舒的人性論
第十節 董仲舒的封建主義的社會和倫理思想
第十一節 董仲舒的曆史觀
第十二節 董仲舒的邏輯思想
第十三節 春鞦公羊學和中國社會的兩次大轉變
第二十八章 《禮記》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
第一節 《禮記》其書
第二節 關於冠禮和婚禮的“義”
第三節 關於喪、祭禮的“義”
第四節 關於孝的理論
第五節 禮是變動的
第六節 《樂記》
第七節 《中庸》
第八節 《大學》
第二十九章 董仲舒哲學體係的對立麵——淮南王劉安的黃老之學
第一節 黃老之學與神仙傢
第二節 劉安其人和《淮南子》其書
第三節 《淮南子》關於“氣”的唯物主義的理論
第四節 《淮南子》關於天人關係的反目的論的理論
第五節 《淮南子》中的形、神二元論
第六節 《淮南子》中反映論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
第七節 《淮南子》的人性論
第八節 《淮南子》中主張“變”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三十章 《鹽鐵論》與“義利之辨”
第一節 地主階級打擊商人的鬥爭
第二節 《鹽鐵論》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義利之辨”
第四節 鹽鐵會議與《大學》
第三十一章 緯書中的世界圖式
第一節 讖緯的社會根源
第二節 《易緯》的宇宙形成論
第三節 《洛書》
第四節 “太一”
第五節 八卦方位
第六節 “卦氣”
第七節 緯書的世界圖式與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比較
第三十二章 古文經學的興起及其哲學傢——劉歆、揚雄、桓譚
第一節 什麼是古文經學
第二節 石渠會議
第三節 劉嚮、劉歆關於《洪範》五行的理論
第四節 劉歆的“元氣”說
第五節 劉歆與《左傳》
第六節 劉嚮、劉歆的《七略》
第七節 揚雄《太玄》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第八節 揚雄的《法言》
第九節 桓譚對形、神關係的唯物主義見解及其反對神秘主義的鬥爭
第十節 王充對劉、揚、桓的評價
第三十三章 王充——兩漢時代最大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哲學傢
第一節 今文經學的反攻和白虎會議
第二節 王充的傢世和著作
第三節 王充的天文學
第四節 王充關於“氣”的思想
第五節 王充關於天、人關係的理論
第六節 王充對於“天人感應”的批判
第七節 王充關於形、神關係的理論
第八節 王充的反映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第九節 王充關於性、命的理論
第十節 王充的曆史觀
第十一節 王充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第三十四章 東漢末無神論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一節 張衡反對讖緯的理論
第二節 張衡的天文學和宇宙形成論
第三節 王符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四節 仲長統的無神論和進步的曆史觀
第五節 何休關於“太平”的思想
第三十五章 東漢末農民大起義和《太平經》
第一節 以黃巾軍為代錶的農民起義
第二節 《太平經》其書
第三節 《太平經》中的“太平”思想
第四節 《太平經》的“天地周期”論
第五節 農民起義的優點和缺點、進步性和局限性
第四冊
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 門閥士族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門閥士族為什麼叫士族
第三節 東漢末倫理教條的沒落
第四節 南北朝的分裂和隋唐的統一
第三十六章 玄學的先河——劉劭的《人物誌》和鍾會的《四本論》
第一節 漢魏之際的名實問題
第二節 劉劭的《人物誌》
第三節 鍾會的《四本論》
第四節 從名實到名理
第三十七章 通論玄學
第一節 玄學的主題
第二節 玄學的方法
第三節 玄學中的派彆和發展階段
第四節 玄學與抽象思維
第三十八章 王弼、何晏的貴無論——玄學的建立及其發展的第一階段
第一節 王弼、何晏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何晏的《道論》
第三節 王弼、何晏關於“無名”的辯論
第四節 王弼關於一般和特殊的關係的幾種說法
第五節 王弼關於“一”和“多”的理論
第六節 王弼關於常、變、動、靜的理論
第七節 王弼關於社會人生方麵的理論
第八節 王弼、何晏關於“聖人”有情、無情的辯論
第三十九章 嵇康、阮籍及其他“竹林名士”
第一節 從黃老到老莊
第二節 嵇康論精神境界的第一層次——“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節 嵇康論精神境界的第二層次——“心不違乎道”
第四節 嵇康論音樂
第五節 嵇康對於當時社會迷信的態度
第六節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
第七節 阮籍的《達莊論》
第八節 “達”與“作達”
第四十章 裴的崇有論和歐陽建的言盡意論——玄學發展的第二階段
第一節 裴和他的《崇有論》
第二節 裴全部哲學思想的自述
第三節 裴所提齣的貴無論的社會根源
第四節 裴所說的貴無論的社會影響
第五節 裴總論有無
第六節 所謂“言意之辯”
第七節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
第八節 從王弼到郭象
第四十一章 郭象的“無無論”——玄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第一節 嚮秀的《莊子注》和郭象的《莊子注》的關係
第二節 郭象關於“有”和“無”的理論
第三節 郭象關於“性”和“命”的理論
第四節 郭象關於動、靜和生、死的理論
第五節 郭象關於“無對”和“有對”的理論
第六節 郭象關於“有言”和“無言”的理論
第七節 郭象關於“無心”、“無為”及“無待”的理論
第八節 郭象關於“聖人”的理論
第九節 郭象關於“名教”與“自然”的理論
第十節 郭象的《莊子序》和《莊子注序》
第四十二章 魏晉之際玄學以外的唯物主義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一節 曹植的唯物主義思想
第二節 楊泉的《物理論》
第三節 鮑敬言的“無君論”
第四十三章 玄學的尾聲及其曆史的功過
第一節 《列子》和《列子注》
第二節 玄學與孔丘
第三節 玄學曆史功過的哲學根源
第四十四章 通論佛學
第一節 所謂儒、釋、道三教
第二節 佛教和佛學的主題——神不滅論
第三節 佛學的方法
第四節 中國佛教和佛學發展的階段
第五節 一個辯論,一個問題
第四十五章 佛學在中國發展的第一階段——“格義”
第一節 僧肇及其著作
第二節 慧遠的“神不滅論”及其他
第三節 道生的諸“義”
第四節 謝靈運的《辯宗論》
第四十六章 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二階段——“教門”
第一節 三論宗
第二節 《大乘起信論》
第三節 玄奘的《成唯識論》
第四節 華嚴宗的三個“義”
第四十七章 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三階段——“宗門”
第一節 禪宗齣現的曆史意義
第二節 慧能和神秀——禪宗中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節 禪宗的“不道之道”
第四節 禪宗的“無修之修”
第五節 禪宗中的派彆
第四十八章 隋唐佛學嚮宋明道學的過渡
第一節 所謂“三教閤流”
第二節 韓愈、李翱在過渡時期的貢獻
第三節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反迷信的鬥爭
第四節 劉禹锡的唯物主義和法製思想
第五冊
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 從地主階級貴族到“四民之首”
第二節 士與知識分子階層
第三節 士在中國曆史中的作用
第四十九章 通論道學
第一節 什麼是道學
第二節 從比較哲學的觀點看道學的特點
第三節 道學的目的和方法
第四節 道學的發展階段
第五節 道學的名稱
第六節 道學的曆史作用
第五十章 道學齣現的政治條件——慶曆新政和熙寜變法
第一節 軍閥和士的聯閤專政
第二節 當時變革的必要
第三節 慶曆新政和範仲淹的改革“十事”
第四節 慶曆新政和李覯的《周禮緻太平論》
第五節 “熙寜變法”和王安石的“新政”
第六節 道學的興起
第五十一章 道學的前驅——周敦頤和邵雍
第一節 誰是道學的創立者?
第二節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第三節 周敦頤的《通書》
第四節 周敦頤論“孔顔樂處”
第五節 邵雍的“先天學”
第六節 邵雍的世界年譜
第七節 《皇極經世》的《觀物內外篇》
第八節 對於周敦頤和邵雍的圖象的兩種瞭
第五十二章 道學的奠基者——二程
第一節 二程的傢世和經曆
第二節 二程對於王安石新法的態度
第三節 天理或理
第四節 氣、心、性、情
第五節 程顥的《識仁篇》和《定性書》
第六節 程頤的《易傳·序》
第七節 二程的“氣象”和“孔顔樂處”
第五十三章 道學的奠基者——張載
第一節 張載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節 發揮唯物主義的“有無混一”論
第三節 發揮辯證法的“二端”論
第四節 張載的《西銘》與人的精神境界
第五節 《正濛》的《大心篇》與為學之方
第六節 《正濛》的《誠明篇》與為學之方
第七節 張載的政治社會思想
餘 論
第五十四章 硃熹
第一節 北宋道學所引起的哲學問題
第二節 硃熹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節 理、太極
第四節 氣
第五節 硃熹的宇宙形成論
第六節 性、心、情、纔
第七節 修養方法
第八節 “王霸之辯”
第九節 硃熹易學中的辯證法思想
第十節 前期道學的高峰
第五十五章 陸、王心學的興起
第一節 陸九淵對於“無極而太極”的批評
第二節 陸九淵的宇宙觀和修養方法
第三節 鵝湖之會和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
第四節 王守仁的《大學問》
第五節 “緻良知”與“知行閤一”
第六節 “良知”與“愛有差等”
第七節 “良知”與“動靜閤一”
第八節 從哲學上看理學和心學的異同
第五十六章 道學外的思想傢——陳亮和葉適
第一節 陳亮的政治態度
第二節 陳亮的社會思想
第三節 陳亮對於程、硃“形上”和“形下”的批評
第四節 陳亮和硃熹關於“王霸”問題的辯論
第五節 葉適的政治態度和社會思想
第六節 葉適的哲學思想
第七節 陳亮和葉適重商思想的社會根源
第五十七章 氣學的復興和理學的自我修正及革新
第一節 王廷相對於道學的態度
第二節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第三節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第四節 王廷相對於心學的批評
第五節 羅欽順對於心學的批評
第六節 羅欽順對於理學的修正革新
第七節 王廷相和羅欽順在後期道學發展中的曆史地位
第五十八章 心學的發展
第一節 楊簡的《己易》
第二節 王畿的“四無”說
第三節 李贄的“童心”說
第五十九章 後期道學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學體係
第一節 論客觀世界的真實性
第二節 關於“有”、“無”問題
第三節 關於“動”、“靜”問題
第四節 關於“形上”、“形下”問題
第五節 關於“理”及其各項對立麵
第六節 王夫之的認識論及其對心學的批判
第七節 關於知行問題
第八節 關於“性”和“命”問題
第九節 王夫之的曆史觀
第十節 王夫之的辯證法思想
第十一節 王夫之哲學思想的局限性
第十二節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與不幸
第六冊
自 序
緒 論
第六十章 中國曆史第二次大轉變時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黃宗羲
第一節 《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
第二節 對於羅欽順的評論
第三節 對於心學的修正
第四節 《明夷待訪錄》所畫的藍圖
第六十一章 顔元對於道學的批判
第一節 顔元的《四存編》
第二節 顔元對於“格物緻知”的新解釋
第三節 顔元對於“格物緻知”新解釋的曆史意義
附 記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學的鬥爭
第一節 戴震論“道”
第二節 戴震論“形上”、“形下”
第三節 戴震論“理”
第四節 戴震論“性”、“氣”
第五節 戴震論“欲”、“情”、“知”
第六節 戴震對於道學的政治的批判
第六十三章 魏源應付大轉變的新形勢的總對策及其哲學思想
第一節 魏源的總對策
第二節 魏源的“經世”精神
第三節 魏源的哲學思想
第四節 魏源“以夷為師”思想的影響及其局限性
第六十四章 農民大起義和太平天國的神權政治
第一節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社會情況
第二節 洪秀全傳略
第三節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和太平天國的神權政治
第四節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
第五節 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製度》
第六節 洪仁玕的《資政新篇》
第七節 總論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第六十五章 所謂“同治中興”和“同治維新”的中心人物——曾國藩
第一節 曾國藩與太平天國鬥爭的曆史意義
第二節 曾國藩的哲學思想
第三節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
第四節 曾國藩的洋務措施和洋務派思想
第五節 曾國藩與滿漢鬥爭
第六十六章 戊戌變法(所謂“光緒維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康有為
第一節 康有為的生平和著作
第二節 康有為早期變法思想
第三節 康有為所領導的“公車上書”
第四節 康有為的《統籌全局摺》
第五節 康有為所理解的君主立憲製
第六節 康有為的重商思想
第七節 康有為的《官製議》
第八節 康有為與今文經學
第九節 康有為與孔教
第十節 康有為的《大同書》和他的哲學思想
第十一節 近代維新時期的“格義”
第六十七章 戊戌維新運動的激進理論傢和哲學傢——譚嗣同
第一節 譚嗣同對於封建製度和道德的批判
第二節 譚嗣同論“仁”和“以太”
第三節 譚嗣同對於事物發展的瞭解和認識過程的分析
第四節 譚嗣同的道器說和三世說
第五節 譚嗣同對戊戌變法的說明和辯解
第六十八章 中國第一個真正瞭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傢——嚴復
第一節 嚴復對於當時所謂中學和西學的“格義”
第二節 嚴復對於當時中國的問題的看法
第三節 嚴復所介紹的《天演論》
第四節 嚴復論“自由”
第五節 嚴復與邏輯學
第六節 嚴復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第七節 嚴復的哲學思想
第六十九章 中國近代美學的奠基人——王國維
第一節 王國維對於康德的推崇
第二節 王國維的《論性》
第三節 王國維的《釋理》
第四節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
第五節 王國維的《論哲學傢及美術傢之天職》
第六節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附 記
第七十章 關於中學、西學鬥爭的官方結論
第七冊
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 中國現代革命時期的階級分析
第二節 舊民主主義革命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四節 “以夷為師”(嚮西方學習)
第七十一章 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宣傳鬥爭與章炳麟
第一節 《民報》與《新民叢報》鬥爭的要點
第二節 章炳麟對於康有為的駁斥
第三節 章炳麟對於康有為今文經學的評論
第四節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會革命
第七十二章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大理論傢和最高領導人——孫中山
第一節 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動的發展
第二節 孫中山追隨維新派時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節 孫中山領導民主主義革命的全資産階級思想——建國方略
第四節 孫中山在國共閤作中的半社會主義思想
第七十三章 新文化運動的創始人、教育傢、哲學傢——蔡元培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的曆史意義
第二節 蔡元培論世界觀與人生觀
第三節 蔡元培與新文化運動
第四節 蔡元培的哲學觀
第五節 蔡元培的美學思想
第七十四章 新文化運動的右翼——鬍適、梁漱溟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內部的派彆
第二節 鬍適引進美國哲學——實驗主義
第三節 鬍適的實驗主義的應用
第四節 梁漱溟對於新文化運動的態度
第五節 梁漱溟對於孔丘的新估價及其對於儒傢的新解釋
第六節 梁漱溟的文化論
第七十五章 新文化運動的左翼——陳獨秀、李大釗
第一節 陳獨秀論新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節 陳獨秀論新文化運動的曆史根源和奮鬥目標
第三節 陳獨秀對於當時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第四節 陳獨秀論國民革命後中國的前途
第五節 李大釗接近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
第六節 李大釗對於曆史唯物主義的闡述
第七十六章 20 世紀20 至40 年代之間的三大論戰
第一節 20 世紀20 年代的“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對於“論戰”的總結
第三節 關於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性質的論戰
第四節 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的論戰
第七十七章 毛澤東和中國現代革命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階段
第二節 毛澤東與“左”傾教條主義者的鬥爭
第三節 《實踐論》
第四節 《矛盾論》
第五節 《矛盾論》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七十八章 中國哲學現代化時代中的理學(上)——金嶽霖的哲學體係
第一節 道、式、能
第二節 共相與殊相、一般與特殊
第三節 性與盡性
第四節 理與命
第五節 無極而太極
第六節 現代化與民族化
第七十九章 中國哲學現代化時代中的理學(下)——馮友蘭的哲學體係
第一節 “接著講”與“照著講”
第二節 理,太極
第三節 氣
第四節 政治、社會思想
第五節 精神境界
第六節 “新理學”的理論矛盾
第八十章 中國哲學現代化時代中的心學——熊十力的哲學體係
第一節 熊十力哲學體係發展的過程
第二節 熊十力哲學體係的中心思想
第三節 熊十力的宇宙論
第四節 熊十力的心學思想
第八十一章 《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