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正之供

维正之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健,1983年生于浙江萧山,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关注清代以来的赋税、财政与社会,晚清漕务变革,近代中央与省、州县财政关系等问题。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健
出品人:谭徐锋工作室
页数:448
译者:
出版时间:2020-1-1
价格: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3232017
丛书系列: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清史 
  • 历史 
  • 国家财政 
  • 田赋 
  • 明清史 
  • 中国历史 
  • 财政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曾有一番著名的感慨,自嘲“办了一辈子的事”,却从未能“实在放手办理”,大抵只是事急时想办法暂图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而已。只不过这在局势尚无太大挑战时,“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但在面临“...  

评分

维舟/文 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曾有一番著名的感慨,自嘲“办了一辈子的事”,大抵只是事急时想办法暂图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而已。在局势尚无太大挑战时,“亦可支吾应付”,但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终究无法有效应对——说到底,这需要中国脱胎换...

评分

【编者按】随着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了历史上突出的重赋区。江南重赋对明清国家财政、地方行政,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民众生计均有重要而深远之影响。建投读书会第四季“江南经济史”系列第三期,我们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健老师,从清代漕运讲起,为我们...  

评分

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曾有一番著名的感慨,自嘲“办了一辈子的事”,却从未能“实在放手办理”,大抵只是事急时想办法暂图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而已。只不过这在局势尚无太大挑战时,“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但在面临“...  

评分

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曾有一番著名的感慨,自嘲“办了一辈子的事”,却从未能“实在放手办理”,大抵只是事急时想办法暂图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而已。只不过这在局势尚无太大挑战时,“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但在面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奥斯曼史票友,看大清的财政史,有这么几点观感:1.早期近代的“腐败”不是一个简单的“不道德”的现象。相反,腐败者自身反而也需要负担很大一部分公共开支,这在清代和奥斯曼是类似的。区别在于,Ottomanist对此的解释是“早期近代社会公私财产界限不明晰”,本书对清代陋规的解释是“通胀导致养廉银和正规报销制度失效,中央不承认地方财政的存在而地方经费又需要陋规和浮收来维持”。这两种解释或许可以互相借鉴:奥斯曼也有过通胀对财政的严重冲击,包税人和地方土豪也承担了很多地方公共开支,而大清的事实地方财政也能反应公私财产界限不明的问题。2.我过去一直以为清代没有普遍的包税制度,这本书颠覆了我的既往认知。不同点在于,清代的包征包解,似乎一直没有得到典章制度的承认,也没有成型的拍卖制度。字数限制先到此为止

评分

在清代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制度之下,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通常需要通过漕粮浮收等陋规解决日常行政经费来源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浮费膨胀以及税负不均等问题。极高的成本再加上运道日益难行,到19世纪前中期,漕运制度愈发难以为继。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变化则是田赋在财政结构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厘金、洋税等新式税收的比重日渐增加,这就为长期处于重赋状态并刚刚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的江南地区实行减赋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江苏与湖北等地相继对漕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通过钱漕新章、改行海运、漕粮折银以及商运采买等办法降低漕运成本,并以盈余作为地方政府经费,也因此被作者视为第二次耗羡归公改革。但咸同以来的合理化改革并没有改变清代田赋制度的根本问题,即地籍不清,也由此导致书差包征、田赋缺额等弊端长期存在

评分

一直以来受启发颇多

评分

论文汇编难免偏散,也许看过《州县官的银两》等书,新意不足,然亦有现实意义

评分

周健老师明年出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