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伟格(1977—),出生于新北市万里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硕士班,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讲师。
曾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以及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著有舞台剧本《小事》、散文集《童话故事》、短篇小说集《王考》与长篇小说《无伤时代》《西北雨》。
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
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
联合报文学小说大奖得主,童伟格作品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六年级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金典奖等认可,被认为是袁哲生、骆以军之后“内向世代的集大成者”。
★ 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我们能从童伟格的书写轮廓中瞥见许多风格,却无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如同骆以军所说:“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 作为童伟格首次引进的作品,《王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童伟格25岁出版的首部作品,一出版便惊艳台湾文坛,在其中他将种种小说的技艺操练到相当的高度,如黄锦树曾言:“童伟格的小说写作,几乎是一开始就很成熟了,好似直接跳过了学徒的阶段,第一部小说集《王考》里的多个短篇就几乎是杰作。”
★ “我问祖父,爱情是什么?我问他,人怎么这么愚蠢?我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在《王考》中,童伟格用锐利的冷调文字捕捉生命中的神秘瞬间,讲述老灵魂不欢的童年故事。他拆解具体情节、冻结叙事时光,让人物直接和命运对话。故事仓皇流转,却始终覆盖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并在这些篇章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来去其中的人。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 名人推荐
★ 我确实为童伟格这些篇优美纯粹的小说迷惑吸引。“怎么可能那么好?”那是一个比我的小说启蒙时刻上跳了几十年的,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 《王考》彻底的抒情风格,也道出童伟格与抒情主义的亲缘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作可说是位于其他两个早夭的同代人袁哲生(强烈的抒情性)和黄国峻(标准的现代主义)的延长线上,企图更远地朝向其消失点——那永远不可能趋近的可能性的尽头。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 老灵魂不欢的童年,这是我对童伟格的小说看法。他几乎用小孩“我”的口吻说故事,锐利而冷静,情节流畅,难得之处是他擅用人物的动作描摹内心状态,纯然带着说故事的本色。读他的小说,我想到的画面是:“乡村杂货店前的老人,讲着童年故事。”
——台湾小说家 甘耀明
★ 在《王考》这本小说中,处处充满了死亡与失落的阴影,仿佛是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时间与时间的夹缝之中,指针卡住,故人物仓皇流转在梦境与现实的边际,而生与死俨然成为一体之两面,记忆斑驳成为拼凑的残缺碎片。
——台湾作家 郝誉翔
◎获奖记录
★《我》荣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暗影》荣获2000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
★《躲》荣获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
★《王考》荣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 作者以长篇小说《西北雨》成为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得主
01 一九八四年的夏天,有一位蔡先生,驾驶一架单引擎小飞机,横跨太平洋,在台北着陆,破了世界纪录。还有一位嘉义的邱先生,在千万名围观者面前,杀死了一只老虎。 另外,那年夏天台湾还发生了两起矿难,总共有一百七十七位矿工因此罹难。其中有一位,是童伟格的父亲。 那一年...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台湾文学的共同特点,童伟格的小说带有非常鲜明的独立性——世界无法自给自足、单薄而一戳就破,却毅然决然和现实断裂。事实上很多台湾作家笔下的环境都是这样的,永远只有内部的世界是清晰可辨的,一旦向外延伸,就会逐渐淡漠乃至消失。这种内在明确外延模糊的写...
评分文 | 丛治辰 在与骆以军的对谈中,童伟格曾这样谈及他的写作意图: 从《假日》、《暗影》、《离》、《我》,到《王考》与《驩虞》,我并没有为任何书写想像作准备,只是有一个直接的意图,让我觉得必须作出调整。这个意图是:我想要知道事情表面底下的线索,我以为,藉由联繫这...
评分从朱西甯、张大春到袁哲生、黄国峻,最后是这本的作者童伟格,我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像台湾作者的格局和框架越来越小。小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一味往里缩,缩到了一个闷罐里,没有一个点能让读者有共情,那最后只能活活把读者憋死。 王考是所有这几篇中最好的,其他的就参差不齐了。骥虞有点像迷幻色彩的电影,我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但逻辑没理顺,我觉得是失败的尝试。
评分“我们生活在这里,光是要维持它现在的样子,就已经精疲力竭。”光是童伟格这句话,已经让我对这书充满了好感。“小心了,咱们得小心留意任何琐碎的痛苦与欢乐,是的,因为咱们既不会长生不死,也不能就在今天死去。”
评分这个系列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废人困于荒村,未来被排除在外,在过去和现在的间隙中逃窜、逃避以及逃离,现代性之类的词撞在人的尸体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好听!其中最喜欢《躲》。在田地里闻到鲜鱼的味道,像一条狗一样追上一车赶海的人,一辆开往矿山的车,烧了这辆车可以让他们回不到海边吗,赤脚去一片快要失去的海去找什么呢,什么都找不到,只能在墓园里想象一只几千年前的鲲鹏。至于盖着黑夜的大海,就再也不要相见啦。太喜欢这篇了,哭了。
评分黄金五星,天知道我费了多大的力才让脑浆子没在童伟格的风暴里吹散,从头到尾,那些村落、山坡和树荫,挡在我与故事的面前,阻隔我的视线,我得努力踮着脚伸长脖子,才能看得到童伟格描述的前方,太他妈值了。
评分2019103:无论故事背景是荒蛮山村,还是疏离都市,无论表现手法是东方乡土式,还是西方魔幻式,都无法以此为标签限制、束缚住童伟格。他仿佛拥有着最自由的灵魂,在生死歌哭与人世轮回之间,创造了一个随心所欲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时空暗换、流年倒转的迷离现实,“比昨天的哀伤近,比明天的忧虑远”,那些死去的与尚在世的,那些真实的与虚构的,那些神、人、鬼、兽都在这个错乱的时空里还魂。他呈现的是普世的生而为人的无能为力与精疲力竭,以及即便沧海变桑田也总可活下去的坚韧,“我们总能活着”。童伟格真是一个“提笔就老”的作者,25岁已如此成熟, 未来可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