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
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伟大小说家,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的女作家,誉满全球,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出生四个月后,她随着身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婚 后定居安徽宿州。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对中国的世情、风土、文化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情感,她视中文为“第一语言”,并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
1932年,讲述中国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热爱、苦难和救赎的长篇小说《大地》出版,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连续两年稳居畅销榜冠军,获颁普利策小说奖;原出版公司因《大地》火爆畅销,从负债累累一跃成为纽约最著名的图书公司;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超6500万人观影。
1938年,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唯一正式授权·简体中文版
著名翻译家王逢振等倾力献译
一字未删·典藏译本
-
王逢振
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学者,现居北京,曾出任国际美国研究会(IASA)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和英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批评理论和文化研究,先后出版多部专著、译著。
-
韩邦凯
翻译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学者朱光潜。
……
【一字未删·典藏译本 】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普利策小说奖双冠之作!
第一部因写中国获诺贝尔奖的命运史诗!
唯一同时荣获诺奖、普利策奖的女作家赛珍珠。
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小说”,改编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
一部讲述命运核心的小说,就像又读了一遍《活着》!
【唯一正式授权·简体中文版】
-
一片燃烧鲜花和热 泪的土地,一个光明和黑暗的世纪
一部讲述命运核心的灵魂史诗
一个将土地视作生命的“父亲”
一个软弱好色的地主,一个精明贪财的商人,一个沉默谨慎的将军
一个个被命运洪流裹挟向前的儿 子
一代在战火中辗转逃往异国的年轻人
-
关于生命的热烈生长,灵魂的苦难与救赎
命运的绚烂与沉浮,人性的沉沦与激荡
-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小说”,100年难以超越的伟大故事。
★享誉全球,鲍勃·迪伦、奥普拉·温弗瑞、林语堂、哈金等大师反复阅读的“百年好书”!
★关于中国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热爱、苦难和救赎,触及灵魂!
★改编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超6500万人观影
★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近四十年,视中文为“第一语言”,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
★一生曾为林语堂的“文学伯乐”、与徐志摩结缘,引发鲁迅、钱钟书、老舍辩议
-
◎ 名人推荐
我早年阅读并仰慕的名家包括海明威、加缪及赛珍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
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
——美国历史学家 詹姆斯·C. 汤普森
《大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小说中的土地宛如一个人物。……将中国农民的经验升华成史诗般的普世艺术:朴素、坚实、庄重又宽厚。这是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
——美国国家图书奖唯一华人得主 哈金
-
◎ 媒体推荐
赛珍珠的获奖在于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的丰富、宽厚、史诗般的描述。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一种对生命意义和命运悲剧的伟大描述,它曾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时代与任何角落!
——《纽约时报》
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中国这座江南之城名扬中外,而“京口瓜州一水间”的京口怕是知道的人就要少了很多,京口,即今日的镇江,与扬州一水相隔,遥相对望,没有扬州的繁花热闹,反而生出一种安静闲适,这里也正是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成长之地。4个月大的...
评分 评分 评分看了赛珍珠的《大地》,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妇人受封建思想束缚的痛苦,她们尝试改变自己,尝试着抗争,最后都没能拯救自己。但那种精神,那种热爱大地,热爱生活的精神却深深地感染者每一位读者。不管怎么样,还是值得一看,至少里面对人物不同性格的刻画,那是相当到位。
阉割版!
评分其实我还想多给半颗星的。很喜欢第三部,新与旧的节点,东方和西方的边界,那种寻找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挣扎,迷茫与不确定的心理,脆弱的敏感和自尊,刻画得相当到位
评分一部外国人描写的中国家族史。有感于赛珍珠的才华和天赋,在她的时代里,对中国的不同阶层有着甚至比普通中国人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但同样也局限于作者的三观,小说的前两章铺开的气势宏伟,第三章收尾就显得小家子气,体现出同样身处时代夹缝中的作者本身对时代洪流的迷茫。
评分早早听过赛珍珠的名作《大地》 兴趣浓厚 前来拜读 果然是男人有钱就学坏 糟糠之妻最可怜 典型的白描写法啊 … 一共三本 每一本的译者不同 第二本的翻译语言比第一本要略加精彩
评分其实地主作为农业生产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当蝗灾来临,大部分农民听天由命,地主就组织雇农采取措施把灾害降至最低,农民和地主也基本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当一个人从农民成为地主,生活逐渐腐化,可能这就是社会对地主产生偏见的重要原因吧。《大地》对中国传统女性不吝笔墨地赞扬,书中阿兰这一形象勤劳质朴,对家庭无私奉献,地位卑下却又举足轻重,阿兰之死是全书最打动人的情节了,家庭富裕之后还没享福就离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