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960年4月出生, 1983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
作品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曾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等荣誉。
一本书读懂一位作家,一系列阅尽当代散文精华。
新华经典散文文库之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
身处荒诞的世界
我们都该读读余华!
-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
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
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
-
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活着,为了讲述”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
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编辑推荐】
★《活着》之后,余华再论人生与自我
★ 回顾与思考三十余年创作历程
★ 从文学到社会,从过去到未来
我很想恬不知耻地说,余华先生是我读书的半个领路人。 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就是《活着》,那时候还很稚嫩,处在一个读完一本书总要寻找一个意义的阶段。 结果小说读完整个人懵逼了,语文课上学过的那点儿阅读理解、总结段落大意在这里毫无用处,你甚至无法用几句话准确形容出心...
评分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活着》一书中,余华有一句话打动了无数颗读者的心灵: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是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作家,《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
评分前不久在朋友圈调侃或许这本书该改名叫做《我的写作生涯》。 想来也的确是如此,一个自20出头就开始写作的人,他的一切都围绕着写作展开,倘若要谈论起生活,除了写作似乎也并没有更多可以说了。 初次得知余华是因为《活着》,在一节名为汉字文化的选修课上默默捧读,身旁坐着...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一路看下来,到兄弟止,也许是审美疲劳,很多年已经不再看过余华。第一次看他的散文,是和小说不一样的感觉,讲旧事,旅行,音乐,电影,人生经历种种,一鼓作气看完很多话比小说更能引起共鸣。 “我们每个人都只来世间一遭,生活一次,每一种生活都弥足珍贵,要好好珍惜。”
评分一般
评分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会遇见什么样的人?我的过去有何意义,我的未来,算了,想这么多干啥,还是安慰自己,都有其道理,没必要可惜。走在奔三的路上,只想让时钟再慢一点,再慢一点……
评分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一路看下来,到兄弟止,也许是审美疲劳,很多年已经不再看过余华。第一次看他的散文,是和小说不一样的感觉,讲旧事,旅行,音乐,电影,人生经历种种,一鼓作气看完很多话比小说更能引起共鸣。 “我们每个人都只来世间一遭,生活一次,每一种生活都弥足珍贵,要好好珍惜。”
评分通阅读整本书,我们可以分别从余华的回忆、他的对于文学、旅行及音乐的看法及理解,了解到余华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让你对于余华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的。他的很多故事,叙述的非常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发人深省。在这些文章中,触动我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到中国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差距,比如历史的差距(三十年前男女之间不说话,三十年后初中生做流产),现实的差距包括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区域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心理的不平衡,最后甚至是梦想的不平衡。在现实和历史的巨大差距里,我们全体健康,我们也都是病人,余华通过他的作品寻求治疗,但是我们呢?这是这个时代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份试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