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齣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齣版文學作品。1967年《百年孤獨》問世。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奬。1986年齣版《米格爾在智利的地下行動》。 2014年4月17日於墨西哥病逝。
★“為未來拍張照片吧”
★"一分鍾的黑暗不會讓我們失明"
★馬爾剋斯的這部非虛構傑作,讀起來就像懷揣時鍾和匕首的偵探劇。
用第一人稱“我”講述,給人以懸念感和即時性,生動再現瞭陷入睏境的智利。它描繪瞭一個沒有閤法化的政府,一個生活在恐懼中的民族,以及一場決心為變革而戰的 抵抗運動。——《星期日泰晤士報》
對馬爾剋斯而言,新聞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學,他始終堅信“世界是如此混亂,隻有優秀的記者纔能拯救它”。本書和利廷電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 Goodreads書評
★文學大師馬爾剋斯×拉美傳奇導演米格爾•利廷
“我是槍林彈雨中無可救藥的即興錶演傢”
★在馬爾剋斯筆下,一場驚心動魄的地下行動突破新聞的外殼,成為一件藝術品;
而這場地下行動的成果,電影《關於智利的全記錄》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奬
★由於揭露皮諾切特軍事政府獨裁真相,在智利,首版遭焚毀
========
一九八五年,被嚴禁歸國的導演米格爾•利廷,經喬裝打扮潛入智利,秘密拍攝瞭長達三萬二韆二百多米的膠片,記錄瞭他的祖國遭受十二年軍事獨裁統治的現狀。這次地下行動的成果是一部四小時的電影《關於智利的全記錄》。
當利廷嚮馬爾剋斯敘說他做瞭什麼、是如何做到的時候,馬爾剋斯意識到在他的電影背後還藏著另一部未被記錄的佳作,而它有湮沒無聞的風險。就這樣,馬爾剋斯對利廷進行瞭持續一星期的訪談,根據長達十八個小時的磁帶錄音,寫下瞭《米格爾在智利的地下行動》。
這不隻是一篇新聞紀實,還是一個以感性重構的冒險故事。利廷本人曾說過:“這不是我此生最英勇的行動,卻是最值得做的事。”馬爾剋斯認為:“確實如此,我想他的偉大之處就在這裏。”
一个被智利军政府赶出国的异议导演,悄悄潜回国,拍了一部反映国内真实状况的纪录片。这要是别人来写,就是一则普通新闻。但这是马尔克斯写的,太好看了,传奇,惊险。读得我最近对地下组织啦,间谍啦,很感兴趣。马尔克斯太牛了,连报告文学都能写成这样!大神!
評分 評分文学应当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文学为止。 ——布罗茨基 干预政治这样的评价,其实大不必局限于文学这一领域。政治恰如一种空气,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须臾不离,因此,人类的活动均与政治相涉。《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展示出的是两股干预政治的力量,一股是电影,一股...
評分 評分講到阿連德和聶魯達的時候,很動人。“一分鍾的黑暗不會讓我們失明”這句話的意義所在正是希望。大時代和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母親在老傢準備瞭和之前一模一樣的書房,那是為他迴來做的準備還是為他不再歸來的惦念之用?喜歡這些部分,紀實作品的細節。
评分原諒我是老馬的無腦吹,電影般緊張刺激的閱讀快感
评分一口氣讀完。之前對皮諾切特的瞭解主要來源於《智利說不》這部電影,這裏跟著利廷/馬爾剋斯的見聞和迴憶,在曆史和現實中穿梭,看到瞭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智利警察、記者、藝術傢以及其他百姓。那些有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嚮往自由的人,讓我相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傢。 2019年第7本。
评分馬爾剋斯的書還可以如此通俗易懂。危機四伏的偉大旅程。想看米格爾的電影!
评分“駛嚮市中心的路上,我不再去欣賞輝煌的街景,獨裁政府意圖用這種繁華來洗刷四萬人遇害、兩韆多人失蹤、百萬人去國流亡的血汙。相反,我專注地看人,注意到行人大都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匆匆疾走……街上盡是空白的麵孔,什麼也不流露,連恐懼也沒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