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傢,四川省作協主席,曾任《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及社長。
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八十年代中後期轉嚮小說創作。2000年,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奬。2018年,其中篇小說《蘑菇圈》獲第七屆魯迅文學奬。成為“雙冠王”。
主要作品有詩集《梭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瞻對》《三隻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
2019年,齣版最新長篇小說《雲中記》。
這個故事醞釀瞭十年。汶川地震後,擁有上韆年傳說的雲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復一年。祭師阿巴感到身上雲中村的味道越來越淡,他的力氣在消散,內心越發不安。於是,兩匹馬,一個老祭師,踏上瞭迴鄉的山路。他穿過山林和田野、石碉和磨坊,來到村裏每一戶人傢的廢墟前。焚香起舞,訴說過往。於是,一個村子的悠長歲月和那些鮮活麵孔撲麵而來。祭師用這種方式,為村子吟唱贊歌,安撫亡靈。也用這種方式,找迴瞭內心的安寜。然而,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片土地和所有的記憶,很快就要伴隨山體滑坡長眠江底……
书可能和人一样,要讲眼缘,讲究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书”。读这本书时正是我生活的小镇上最美的秋天,阳光下一切都在闪闪发光。刚和炎夏分手的时节,仿佛从一场刻骨铭心的苦恋中好容易脱了身,神清气爽。所以我总是被分心,被太阳流动的媚眼,被对着喷泉喝水的小...
評分这样一个充满了伤痛的题材,被阿来写得如此的温柔,只能是因为爱。 浓厚的乡愁就像“那一日”的雾,笼罩了整部作品。那是“依止于大地、无处可去”的微小的人类,对于自然化不开的相思和依恋。 阿来在用这样的对于自然母体的理解,来和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的巨大的痛楚和解,...
評分7分,怎麼說呢。讀阿來的第一本書,題材可以說不討巧,但的確有作傢的誠意前半段描寫地震災區的人民,眼睛酸澀。後半段力氣卸掉瞭,抓住阿巴祭司安撫鬼魂的固執有點太固執瞭反復強調“鬼需要人照顧”讓人厭煩。技巧性的把故事在阿巴上山後以迴憶的形式補敘齣來,氣定神閑的運筆裏足見老作傢的氣派。但是主題上無論是一個村莊的沒落,還是災民的生活反思都顯得空飄飄的,散掉瞭。語言也缺少獨有的辨識度,中國現代的作傢群體們總讓我覺得我們好像除瞭災難和文革就沒有東西可以依托瞭。不過還是寄希望,希望作傢們在記者群體衰落後繼續成為社會的良心。
评分雖然這纔二月份,但《雲中記》應該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瞭。前半段感受到的是久違的幾年前看《悉達多》的時候內心的平靜,結尾處的被平靜的撕裂,感受到一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觸動。這兩年也看瞭不少探討人性、信仰和苦難的文學作品,但真正給人這樣觸動的卻很少。
评分我還是第一次看汶川地震主題的文學作品。這樣的題材,內容不可避免的沉重,煽情。但阿來還是有自己的風格,這次是以信仰苯教的雲中村為平颱,刻畫瞭一個連非物質文化遺産都叫不全的“半吊子”祭師,寫齣瞭他的淳樸,他的執著,他的信仰。阿來不止寫瞭天災,還寫瞭對民族特有文化的敬重,對於自然和諧的嚮往,甚至還穿插著反映瞭不少社會現實。沒想到評分居然如此偏低,我個人覺得這是一部有潛力獲得茅盾文學奬的作品。
评分我覺得有些作者,寫完一部作品,會花光瞭所以運氣。但他不會。 兩年前自駕遊,專門從汶川入藏。在映秀,老樹已經發新芽,人民已經重安傢。但曆史需要銘記。 這部作品,通過一個人,倒敘,插敘。把地震帶到瞭我們麵前,把一段記憶重現,把地域的文化展示,而漸漸消失。 逝者已矣,後來人居安思危。 一個人的消亡,經過兩次,第一次是他的肉體的消亡,第二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記得他的人,都走瞭,他就徹底消失瞭。
评分汶川地震對於一個默默無聞的村莊可能是毀滅性的,齣來瞭就迴不去瞭,再加上村莊在地震帶上必須讓村莊消失,從此以後,雲中村的人再也沒有傢瞭,阿巴作為村裏唯一的祭師跟隨村莊和逝者一起消失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