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
1918—1958
《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表的高质量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教材,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辩证关系,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可以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弗朗索瓦·特吕弗语)。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到了1980年代,电影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安德烈·巴赞所预言的“完全电影”,并且无可争议地成为一种公认的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需要像电影刚刚出现时那样,为电影到底能不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而据理力争。但是电影的发展,却也没有像巴赞所期望的那样,长镜头大行其道...
评分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中提出了一个疑问:电影发明过程中所有决定性阶段都是在技术条件尚未齐备时就完成了,可是为何人们要到许多年以后才开始发明电影?为什么视觉暂留的光学原理自古便被认识到了,可是却迟迟不能被发明家所运用?为什么综合动作的研究始终在前,照相...
评分到了1980年代,电影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安德烈·巴赞所预言的“完全电影”,并且无可争议地成为一种公认的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需要像电影刚刚出现时那样,为电影到底能不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而据理力争。但是电影的发展,却也没有像巴赞所期望的那样,长镜头大行其道...
评分书暂且读到三分之一,到此算是真正读出了味道来。 这部电影领域内的“圣经”原来并非我以前想象的一样是纯理论的学术论文,而是巴赞发表在诸多报刊杂志的评论选集。可即便如此,翻阅本书仍算一件颇废脑细胞的事情。 读完本书的前两篇文章的时候,我以为巴赞恐怕通篇都要反复...
评分最近研读巴赞和巴赞研究文章,觉得电影理论里面实在有太多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比如电影的现实主义问题。 我们称一部影片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说,现实主义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言,即对被忽视的社会底层的关注,比如所谓第六代的电影...
太温柔了
评分前面几章的电影总论,非常好
评分如果收录的文章确定是以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那么可从其间一窥20世纪的电影发展脉络,比如电影与摄影和绘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电影语言的进化到底是观念现行还是技术先行?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不是对电影的背叛?如今看来已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仍然亟待解决,巴赞逐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巴赞所作的电影评论则体现出卓越的见识和丰厚的学识,诸如他认为《乡村牧师日记》小说文本的文学性和电影的影像功能在新的碰撞中无形拓宽了电影边界,《偷自行车的人》如何在摒弃剧情性后依然达到了统一完整的美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等评论,奠定了堪称电影研究典范的基石。巴赞是极其审慎的,在多次把电影与其它事物并置对比时,指出目的是为了形象理解,承认做法不够谨严,并不自恃权威对某一现象或者浪潮加以否定或肯定,他看重的是当事实改变之后电影会走向何方。
评分如果收录的文章确定是以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那么可从其间一窥20世纪的电影发展脉络,比如电影与摄影和绘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电影语言的进化到底是观念现行还是技术先行?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不是对电影的背叛?如今看来已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仍然亟待解决,巴赞逐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巴赞所作的电影评论则体现出卓越的见识和丰厚的学识,诸如他认为《乡村牧师日记》小说文本的文学性和电影的影像功能在新的碰撞中无形拓宽了电影边界,《偷自行车的人》如何在摒弃剧情性后依然达到了统一完整的美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等评论,奠定了堪称电影研究典范的基石。巴赞是极其审慎的,在多次把电影与其它事物并置对比时,指出目的是为了形象理解,承认做法不够谨严,并不自恃权威对某一现象或者浪潮加以否定或肯定,他看重的是当事实改变之后电影会走向何方。
评分前面几章的电影总论,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