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英籍印度裔作傢。
1932年8月17日齣生於中美洲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8歲赴牛津大學求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定居英國。曾任BBC“加勒比之聲”欄目主持人3年。
遊走世界各地寫作多年,批判發展中社會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匱乏,語多辛辣詼諧。主要作品包括《靈異推拿師》(約翰·盧埃林·裏斯紀念奬),《米格爾大街》(薩莫塞特·毛姆奬),《黑暗之地》,《印度:一個傷痕纍纍的文明》,《自由國度》(1971年布剋奬),《河灣》,《浮生》,《魔種》等。
1990年獲英國皇室封爵;1993年,成為英國大衛·柯恩文學奬首位獲奬者,該奬旨在錶彰“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傢一生的成就”。
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敘述與正直的洞察,迫使我們正視那些被壓抑的曆史的存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奬。
'All that he has now was an idea - and it was like a belief in magic - that one day something would happen, an illumination would come to him, and he would be taken by a set of events to the place he should go. What he had to do is to hold himself in readiness, to recognise the moment. ' pp 121-122
永远站立在异文化的场域看印度看有色人种 他又爱又恨 既鄙夷又痴迷的各种复杂情结 自剖与自辩杂糅 无比又无法真正疏离 真是难为了他 这个算是总结一生么 在这里的浮生一词总是令人联想到浮世绘了 最短的书评——我发烧了,我北京咳了, 我偷懒了,我要过年了哈哈
評分罗豫/文 作为后殖民写作的标志作家和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在外国文学爱好者眼中早已不陌生,但他在中国,其实应该有更广阔的读者群。比如他的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其中寄人篱下的主人公为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而忍受众多窘迫和艰辛,在平凡的生活中不...
評分老实说,我觉得自己有些受虐倾向,当我在读奈保尔的东西的时候。他的文字总让人绝望,不是那种深沉的,哀伤的,值得缅怀的绝望,甚至也不是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只是把绝望冷冰冰的扔过来,然后头也不回的转身就走,看都不看一眼。这样的绝望里,既没有值得同情的受难者,也没有...
評分危急关头——V·S·奈保尔新作《半生》评析 J.M.库切 在晚年时,英国作家威廉·萨姆塞特·毛姆对印度宗教萌发了兴趣。1938年,他访问印度,在马德拉斯,有人将他带往教徒的隐居地,去拜...
評分悲哀的人生。 夹缝中的挣扎。 失败者的自恋。 借助语言的力量,如炼金术般得到了些许安慰。 极喜欢魔种的开篇和浮生的结尾。
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