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盤古開天——存儲係統的前世今生
1.1 存儲曆史
1.2 信息、數據和數據存儲
1.2.1 信息
1.2.2 什麼是數據
1.2.3 數據存儲
1.3 用計算機來處理信息、保存數據
第2章 IO大法——走進計算機IO世界
2.1 IO的通路——總綫
2.2 計算機內部通信
2.2.1 IO總綫可以看作網絡麼
2.2.2 CPU、內存和磁盤之間通過網絡來通信
2.3 網中之網
第3章 磁盤大挪移——磁盤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盤結構
3.1.1 盤片上的數據組織
3.1.2 硬盤控製電路簡介
3.1.3 磁盤的IO單位
3.2 磁盤的通俗演繹
3.3 磁盤相關高層技術
3.3.1 磁盤中的隊列技術
3.3.2 無序傳輸技術
3.3.3 幾種可控磁頭掃描方式評論
3.3.4 關於磁盤緩存
3.3.5 影響磁盤性能的因素
3.4 硬盤接口技術
3.4.1 IDE硬盤接口
3.4.2 SATA硬盤接口
3.5 SCSI硬盤接口
3.6 磁盤控製器、驅動器控製電路和磁盤控製器驅動程序
3.6.1 磁盤控製器
3.6.2 驅動器控製電路
3.6.3 磁盤控製器驅動程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7.1 內部傳輸速率
3.7.2 外部傳輸速率
3.8 並行傳輸和串行傳輸
3.8.1 並行傳輸
3.8.2 串行傳輸
3.9 磁盤的IOPS和傳輸帶寬(吞吐量)
3.9.1 IOPS
3.9.2 傳輸帶寬
3.10 小結:網中有網,網中之網
第4章 七星北鬥——大話/詳解七種RAID
4.1 大話七種RAID武器
4.1.1 RAID 0陣式
4.1.2 RAID 1陣式
4.1.3 RAID 2陣式
4.1.4 RAID 3陣式
4.1.5 RAID 4陣式
4.1.6 RAID 5陣式
4.1.7 RAID 6陣式
4.2 七種RAID技術詳解
4.2.1 RAID 0技術詳析
4.2.2 RAID 1技術詳析
4.2.3 RAID 2技術詳析
4.2.4 RAID 3技術詳析
4.2.5 RAID 4技術詳析
4.2.6 RAID 5技術詳析
4.2.7 RAID 6技術詳析
第5章 降龍傳說——RAID、虛擬磁盤、捲和文件係統實戰
5.1 操作係統中RAID的實現和配置
5.1.1 Windows Server 2003高級磁盤管理
5.1.2 Linux下軟RAID配置示例
5.2 RAID卡
5.3 磁盤陣列
5.4 實現更高級的RAID
5.4.1 RAID 50
5.4.2 RAID 10和RAID 01
5.5 虛擬磁盤
5.5.1 RAID組的再劃分
5.5.2 同一通道存在多種類型的RAID組
5.5.3 操作係統如何看待邏輯磁盤
5.5.4 RAID控製器如何管理邏輯磁盤
5.6 捲管理層
5.6.1 有瞭邏輯盤就萬事大吉
5.6.2 捲管理層
5.6.3 Linux下配置LVM實例
5.6.4 捲管理軟件的實現
5.6.5 低級VM和高級VM
5.6.6 VxVM捲管理軟件配置簡介
5.7 大話文件係統
5.7.1 成何體統——沒有規矩的倉庫
5.7.2 慧眼識人——交給下一代去設計
5.7.3 無孔不入——不浪費一點空間
5.7.4 一箭雙雕——一張圖解決兩個難題
5.7.5 寬容似海——設計也要像心胸一樣寬
5.7.6 老將齣馬——權威發布
5.7.7 一統江湖——所有操作係統都在用
5.8 文件係統中的IO方式
第6章 陣列之行——大話磁盤陣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盤櫃應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結閤RAID卡實現外置磁盤陣列
6.3 獨立宣言——獨立的外部磁盤陣列
6.4 雙龍戲珠——雙控製器的高安全性磁盤陣列
6.5 龍頭鳳尾——連接多個擴展櫃
6.6 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塊化磁盤陣列
6.7 一脈相承——主機和磁盤陣列本是一傢
6.8 天羅地網——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絡
第7章 熟讀寶典——係統與係統之間的語言OSI
7.1 人類模型與計算機模型的對比剖析
7.1.1 人類模型
7.1.2 計算機模型
7.1.3 個體間交流是群體進化的動力
7.2 係統與係統之間的語言——OSI初步
7.3 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7.3.1 應用層
7.3.2 錶示層
7.3.3 會話層
7.3.4 傳輸層
7.3.5 網絡層
7.3.6 數據鏈路層
7.3.7 物理層
7.4 OSI與網絡
第8章 勇破難關——Fibre Channel協議詳解
8.1 FC網絡——極佳的候選角色
8.1.1 物理層
8.1.2 鏈路層
8.1.3 網絡層
8.1.4 傳輸層
8.1.5 上三層
8.1.6 小結
8.2 FC協議中的七種端口類型
8.2.1 N端口和F端口
8.2.2 L端口
8.2.3 NL端口和FL端口
8.2.4 E端口
8.2.5 G端口
8.3 FC適配器
8.4 改造盤陣前端通路——SCSI遷移到FC
8.5 引入FC之後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協議的巨大力量
9.1 FC交換網絡替代並行SCSI總綫的必然性
9.1.1 麵嚮連接與麵嚮無連接
9.1.2 串行和並行
9.2 不甘示弱——後端也升級換代為FC
9.3 FC革命——完整的盤陣解決方案
9.3.1 FC磁盤接口結構
9.3.2 一個磁盤同時連入兩個控製器的Loop中
9.3.3 共享環路還是交換——SBOD芯片級詳解
9.4 中高端磁盤陣列整體架構簡析
9.4.1 IBM DS4800控製器架構簡析
9.4.2 NetApp FAS係列磁盤陣列控製器簡析
9.4.3 IBM DS8000簡介
9.4.4 富士通ETERNUS6000磁盤陣列控製器結構簡析
9.4.5 EMC公司CX及DMX係列盤陣介紹
9.4.6 HDS公司USP係列盤陣介紹
9.5 磁盤陣列配置實踐
9.5.1 基於IBM的DS4500盤陣的配置實例
9.5.2 基於EMC的CX700磁盤陣列配置實例
9.6 小結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1 NAS也瘋狂
10.1.1 另闢蹊徑——亂彈NAS的起傢
10.1.2 雙管齊下——兩種方式訪問的後端存儲網絡
10.1.3 萬物歸一——網絡文件係統
10.1.4 美其名曰——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絡附加存儲)
10.2 龍爭虎鬥——NAS與SAN之爭
10.3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4 最終幻想——將文件係統語言承載於FC網絡傳輸
10.5 長路漫漫——係統架構進化過程
10.5.1 第一階段:全整閤階段
10.5.2 第二階段:磁盤外置階段
10.5.3 第三階段:外部獨立磁盤陣列階段
10.5.4 第四階段:網絡化獨立磁盤陣列階段
10.5.5 第五階段:瘦服務器主機、獨立NAS階段
10.5.6 第六階段:全分離式架構
10.5.7 第七階段:能量積聚,混沌階段
10.5.8 第八階段:收縮階段
10.5.9 第九階段:強烈坍縮階段
10.6 泰山北鬥——NetApp的NAS産品
10.6.1 WAFL配閤RAID 4
10.6.2 Data ONTAP利用瞭數據庫管理係統的設計
10.6.3 利用NVRAM來記錄操作日誌
10.6.4 WAFL從不覆寫數據
10.7 初露鋒芒——BlueArc公司的NAS産品
第11章 大師之作——大話以太網和TCP/IP協議
11.1 共享總綫式以太網
11.1.1 連起來
11.1.2 找目標
11.1.3 發數據
11.2 網橋式以太網
11.3 交換式以太網
11.4 TCP/IP協議
11.4.1 TCP/IP協議中的IP
11.4.2 IP的另外一個作用
11.4.3 TCP/IP協議中的TCP和UDP
11.5 TCP/IP和以太網的關係
第12章 異軍突起——存儲網絡的新軍IP SAN
12.1 橫眉冷對——TCP/IP與FC
12.2 自嘆不如——為何不是以太網+TCP/IP
12.3 天生我纔必有用——攻陷Disk SAN陣地
12.4 ISCSI交互過程簡析
12.4.1 實例一:初始化磁盤過程
12.4.2 實例二:新建一個文本文檔
12.4.3 實例三:文件係統位圖
12.5 ISCSI磁盤陣列
12.6 IP SAN
12.7 增強以太網和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節節敗退
12.9 ISCSI配置應用實例
12.9.1 第一步:在存儲設備上創建LUN
12.9.2 第二步:在主機端掛載LUN
12.10 小結
第13章 握手言和——IP與FC融閤的結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協議融閤的迫切性
13.3 網絡通信協議的四級結構
13.4 協議融閤的三種方式
13.5 Tunnel和Map融閤方式各論
13.5.1 Tunnel方式
13.5.2 Map方式
13.6 FC與IP協議之間的融閤
13.7 無處不在的協議融閤
13.8 交叉融閤
13.9 IFCP和FCIP的具體實現
13.10 局部隔離/全局共享的存儲網絡
13.11 多協議混雜的存儲網絡
第14章 變幻莫測——虛擬化
14.1 操作係統對硬件的虛擬化
14.2 計算機存儲子係統的虛擬化
14.3 帶內虛擬化和帶外虛擬化
14.4 硬網絡與軟網絡
14.5 用多颱獨立的計算機模擬成一颱虛擬計算機
14.6 用一颱獨立的計算機模擬齣多颱虛擬計算機
14.7 用磁盤陣列來虛擬磁帶庫
14.7.1 NetApp VTL700配置使用實例
第15章 眾誌成城——存儲群集
15.1 群集概述
15.1.1 高可用性群集(HAC)
15.1.2 負載均衡群集(LBC)
15.1.3 高性能群集(HPC)
15.2 群集的適用範圍
15.3 係統路徑上的群集各論
15.3.1 硬件層麵的群集
15.3.2 軟件層麵的群集
15.4 實例:Microsoft MSCS軟件實現應用群集
15.4.1 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裝MSCS
15.4.2 配置心跳網絡
15.4.3 測試安裝
15.4.4 測試故障轉移
15.5 實例:SQL Server群集安裝配置
15.5.1 安裝SQL Server
15.5.2 驗證SQL 數據庫群集功能
15.6 小結: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群集
第16章 未雨綢繆——數據保護和備份技術
16.1 數據保護
16.1.1 數據保護的方法
16.2 高級數據保護方法
16.2.1 遠程文件復製
16.2.2 遠程磁盤(捲)鏡像
16.2.3 塊(快)照數據保護
16.2.4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連續數據保護)
16.3 數據備份係統的基本要件
16.3.1 備份目的
16.3.2 備份通路
16.3.3 備份引擎
16.3.4 三種備份方式
16.3.5 數據備份係統案例一
16.3.6 數據備份係統案例二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16.3.8 配置DB2數據庫備份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話數據容災
17.1 容災概述
17.2 生産資料容災——原始數據的容災
17.2.1 通過主機軟件實現前端專用網絡或者前端公用網絡同步
17.2.2 案例:DB2數據的HADR組件容災
17.2.3 通過主機軟件實現後端專用網絡同步
17.2.4 通過數據存儲設備軟件實現專用網絡同步
17.2.5 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災實施
17.2.6 小結
17.3 容災中數據的同步復製和異步復製
17.3.1 同步復製例解
17.3.2 異步復製例解
17.4 生産者的容災——服務器應用程序的容災
17.4.1 生産者容災概述
17.4.2 案例一: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産品VCS
17.4.3 案例二: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産品VCS
附錄 五百年後——係統架構將走嚮何方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