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溥(1454年~1504年)字渊渊,号锦南,明朝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漂流海上并最终在中国官员和百姓的帮助下返回朝鲜。《漂海录》即是其这次遭遇的沿途记录,是研究中国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朝鲜汉文古籍。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崔溥等在海上漂流14天,依靠“或细嚼干米,掬其溲溺以饮”维持一线生命,最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1940年三门建县前分别属于临海、宁海两县)。崔溥一行登陆之初被疑为倭寇,后送“桃渚所”经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和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故国。崔溥在中国经留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用流畅的汉文,以日记体叙写这一南北经历《漂海录》,为朝鲜国王提供“内参报告”,全书约5.4万余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被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浏览部分,掌阅版。
评分也算是一段奇事。四十三个人遇风浪漂流到中国,自浙江登陆后,一路沿大运河押到北京,再从北京获准走东北过鸭绿江回到朝鲜,没有一人伤亡。不过看起描述,中国南方无论民间或官方似乎对朝鲜都不甚了解,不如这朝鲜文臣说起“父母之国”的风土地理简直如数家珍。中间大部分只是在罗列走过的地名以及一再强调自己如何遵礼,只在最后对中国南北有一个大致的差异描述。不断强调高句丽是他们祖先,辽东是高句丽故都,看来在当时的朝鲜这也是一个共识了?其实高句丽与你等有甚关系?高宗早把他们都迁到浙江了好伐?
评分对我来说蛮新鲜的
评分极具传奇性的经历。作者奉命到济州岛公干,听闻父亲去世,坐船回去,遭遇暴风雨,漂到了中国浙江沿海,被当做倭寇,好不容易解释清楚,又被送到京城,受到明王朝的款待,最后借道辽东回到朝鲜。朝鲜王对他的经历很感兴趣,叫他写下来,于是有了这本书。
评分事无巨细的游记,其记述的南北风貌之异于今亦差异甚小;而海寇之患与运河之害更是明朝痛病之处。不过看来至少当时半岛上层就开始推崇檀君创世说并把高句丽甚至渤海历史挂在自己头上觊觎东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