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 《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正在读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看到400多页。还有200多页,实在是慢的很,说说这书吧。 还是熟悉的苦雨斋主的风格,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被称为“平淡冲和”。这里挑印象深的几处随意聊几句, 有趣的观点是他说严复用文言译《天演论》的文风是想把赫胥黎包装成先秦诸子,而林纡...
评分这是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钟叔河编辑出版的《周作人回忆录》之后,内地所见的一个比较早的版本。余生也晚,这是自己第一个接触到的版本,也是继中国广播电视版《周作人散文》之后的又一大惊喜。原书现不在身边,不过这里所标的1998年出版似乎有问题,因为我记得在硕士论文中就...
评分周作人百分百文人一个,又文雅又淡泊,不巧生为浙江人,那个时候的浙江叛党云集,公知遍地,个个都想过一把造反的瘾。 浙江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太平盛世的时候,江浙两省就是状元窝,三年一次的全国公务员统考,榜单上最top的人一定是江浙人,更别说什么探花榜眼和那些二线进士...
评分版本: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P452 最后一行“十年之后黄季刚在北大拥皋比了”,“拥皋比”不成词,疑漏一“坐”字,应当是“坐拥皋比”。 P466 第二行“这才知道是朱先”、第四行“朱先”、第五行“这里边的朱先”,按都应为“朱逿先”。 P557 第...
评分《知堂回想录》五十年 韩连庆 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于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首次出版,距今正好半个世纪。最近这部著作又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竖排修订版,封面依旧采用当年“三育”版的封面,也算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的纪念。 1960年,香港报人曹聚仁向...
毕业论文
评分波澜不惊,真的是高人。
评分知堂老人以「文学家」知名,精英文、日文,通希腊文、世界语,学过梵语。现在没听说有这样的文学家了。
评分知堂粉丝可以一读,但离精品尚有一段距离,这主要和本书主要是为了卖文糊口有关,很多地方过于考虑读者猎奇的品味。由于经常赶工,重复也在所难免。另外鉴于个人境遇,很多话也不敢说。因此,虽然周作人的文笔和知识依然是好的,但看起来难免让人略有不快的感觉。
评分因秉承“一说便俗“的态度,关键之处还是回避了。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